台布斷交後 美媒:海地正與台灣談條件.

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日前宣布與台湾斷交,根據美媒《邁阿密論壇報》報導,海地很可能是中國下一個目標,該國總統府幕僚透露,雖然台灣和海地是長期盟友,但海地持續再尋求更多利益,正與各方洽談任何發展的可能。

《邁阿密論壇報》報導,海地一直努力吸引外國企業到當地投資,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ïse)的幕僚長拉留依(Wilson Laleau)也表示,海地正在尋求更多利益,現在海地已不需要傳統援助或慈善基金,而是願意投資發展海地的對象。報導提到,摩依士本週末將訪台,與台湾政府、企業界會面,可能就是要和台湾談條件。




報導指出,隨著中國擴大其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海地對台的承諾似乎在動搖,並提到中國在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日益加深,美國國務院不斷警告此情況嚴重性。

海地總統摩依士28日率領30人的龐大訪問團來台灣進行國是訪問,台灣外交部稱,雙方將洽談「深化合作關係」,總統也會互贈勳章,不過海地總統府辦公室主任拉羅直言,海地仍敞開大門,歡迎包括中國在內想要投資海地的夥伴。

摩依士(Jovenel Moïse)2017年2月就任海地總統,這是他首度訪問台灣,隨行人員包括參議院議長龍柏(Joseph Lambert)、眾議院議長波度(Gary Bodeau)、外交部長羅迪格(Antonio Rodrigue)、總統辦公室主任拉羅 (Wilson Laleau)及阿迪波尼省(Artibonite)米商朱莫良等重量級政商人士;台灣與海地除了研議更多合作計畫,深化雙邊關係,還會簽署《聯合公報》。

佛羅里達共和黨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一直極力批評中國影響力的加深,他呼籲海地等國不要像多明尼加等國放棄與台灣關係,並警告中國資金並非想像中甜美,他強調「來自台灣的1美元投資,優於來自中國的3美元投資,因為中國的投資,未來將成為數十年都擺脫不掉的大問題。」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政府的前拉美顧問埃里克森(Daniel Erikson)也認為,海地目前正處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外交爭奪戰,而海地很可能利用這點和台灣重新談條件,增加外國投資金額,尋求經濟成長,將是海地與台灣談判的重點。

海地駐美大使館的前身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由於美國與中華民國在1978年斷交,中華民館政府避免資產被強迫轉讓給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引此轉給海地使用至今

海地與多明尼加是鄰國,隨著多明尼加轉與中國建交,海地和多明尼加的國界形同中國與台灣的外交戰線;海地政府前高層官員表示,海地必須謹慎決定,「他們(摩依士政府)把中國的錢看作未來存款,台灣的錢則能立刻應急使用,幫助他們喘口氣,並持續執政……他們現在不會倒向中國,但在計畫改變態度。」中國與海地從未建交,1997和1998年雙方互相設立準外交機構「貿易發展辦事處」。

《邁阿密前鋒報》指出,海地未開採的金、銀、銅等是中國想要的利益,但海地政府前高層官員認為,海地不像多明尼加有許多美商投資,中國投資海地等於沒有競爭對手,加上海地生產的紡織品出口到美國免稅,這些對中國而言,才是最實際的利益。

這場看似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外交戰,其實也成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角力,因為摩依士與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導致海地與美國關係生變,像是美國對委內瑞拉實施制裁,摩依士選擇反抗美國,與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ás Maduro)站在同一陣線,而美國是海地2010年大地震後的最大捐款國,提供海地48億美元,其中33億美元用於重建和協助發展項目。

此外,海地大地震後,約有6萬人獲得「臨時保護身分」移居美國,但川普2017年11月解除這些難民的「臨時保護身分」,要求他們2019年7月以前返回海地此舉引發爭議,之後傳出川普2018年1月11日與國會議員商議移民法案內容時,直批海地是「糞坑國家」(shithole countries),但川普隨後推文「澄清」,表示自己用了強硬字眼,但不是「糞坑」。

艾瑞克森表示:「海地今天因為台灣與中國的外交戰場,因而有了特殊地位,但問題是海地會不會利用這個機會,藉由強化與台灣的關係來討好美國,或是改變立場,捨棄台灣,投向中國懷抱。」海地專家、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法頓(Robert Fatton)直言:「若摩依士轉與中國建交,我想海地能談到較好的協議,沒有白吃的午餐,中國也不是做慈善,但能得到較好的初步協議。」

法頓還說,每個強權國家都會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中國也不例外,但中國或許會給予關稅優惠及低利率貸款,這對海地來說是好處,「另外,中國不像美國,會藉由經貿來對當地政府下指導棋」。針對訪問台灣的目的,海地中央銀行總裁與海地參議院議長都未表示意見,拉羅則說:「我們有些事想與他們(台灣)討論……投資是首要議題,給予我們的年輕世代機會,讓他們有尊嚴地在海地生活,而不是乘船在海上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