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艦入中建島 港澳保釣團體抗議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2日電)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和澳門保釣委員會今天舉行遊行,抗議「美國軍艦日前進入中國大陸控制的西沙群島中建島12海里範圍」。

兩會7名成員下午從中環匯豐銀行遊行前往附近的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沿途高呼「美國滾出亞洲」口號。

總領事館派人接下示威者致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信函。信中指出,「美國飛彈驅逐艦USS Curtis Wilbur(柯蒂斯魏柏號)於1月30日在沒有事前通報下進入中建島12海里,是繼去年10月驅逐艦拉森號闖入南海中國島礁海域後,又一次在南海海域向中國領土挑釁。」

信函表示,美國作為實力強大的國家,有責任維持和承擔國際秩序,而非無故挑起爭端,製造地區不穩。

信函要求美國立即停止類似軍事行動,與有關國家展開理性的討論並尊重國際規則和法律,以和平及對等原則解決有關問題。

香港大公文匯報整合 分析:大勢所趨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2日電)中共在香港的大公報和文匯報進行整合的消息傳聞已久,兩報今天終於予以證實,分析家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整合主要為經濟因素。

大公報和文匯報在港經營已久,與早已倒閉的新晚報和仍在經營的商報被一般港人視為中共在港的宣傳喉舌。

在大陸方面尚未對外開放改革時,大公報等報章是國際社會取得大陸資訊或藉此了解大陸發生何事的重要媒介。

近幾年來,香港媒體生態遽變,免費報章擠占印刷報章的市場,網路媒體則吸引眾多年輕讀者,令紙媒經營陷入極度困難,中共在港的報章也不例外。

事實上,經營了47年的新晚報早已於1997年停刊。

但收費報章的噩夢並未消除,近年的經營狀況更加困難。去年底起,外界就傳出大公報和文匯報進行合併,以節省開支。

由於大公報和文匯報的相同性頗高,又都是北京中央資助的報章,因此,有人認為,即使兩報合併,也是合理的事。

但根據兩報今天的公布,它們並非合併為一份報章,而是繼續各自存在。

據公布,兩報將會共同成立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在集團的管理下,兩報將按照不同的定位整合現有資源,各自出報,同時將統籌採編和技術力量。

公布表示,此舉是順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潮流,為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而採取的主動轉型和自我革新舉措。

熟悉兩報運作的消息人士向中央社記者說,兩報進行整合是大勢所趨。

這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說,隨著大陸社會日益發展,報章的整合早已發生,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效率,令支出更合理。

因此,相同性甚高且都虧本的大公報和文匯報也難免步此後塵。事實上,兩報數年前已整合印刷業務,以節省開支。

消息人士說,兩報的經理部也會整合,化二為一,以便更有效地運用人力資源。

至於政治因素,消息人士說,中共方面當然希望兩報能在港發揮更大的政治宣傳效應,但這次整合的目的,相信主要考量是節省資源,提高效率。

他說,為了吸引港人閱讀,兩報年前已各自推出精簡版,免費派送給港人。

消息人士說,合理化經營已是大勢所趨,這次大公報和文匯報成立集團,整合資源,完全符合這個趨勢。

他認為,按照這個趨勢,未來兩報的編採人員進一步合併甚或合併為一份報章,也是不能排除的事。

中共五戰區 平可夫:軍改速度快阻力多

(中央社記者陳家倫台北2日電)中共1日正式將7大軍區改為5大戰區。雖然目前看似順利,但軍事專家平可夫表示,裁撤官兵如何消化,人員思維能否跟上,以及「戰略支援部隊」的作戰速度跟有效性值得觀察。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海外版微博、微信帳號「俠客島」發表文章指出,「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是這波軍改的核心邏輯,這一思路最早在2015年11月底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改革工作會議上披露,至今約2個月。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創辦人平可夫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先前外界預測指出,軍事機構的整併改革和戰區的劃分會分開進行,但這次「一步到位」,從檯面上來看,中共軍改的速度遠超外界預期。

但平可夫認為,軍改的東西不是一朝一夕,現在下結論太早,以俄羅斯在1993年的軍改來說,近20年來仍問題不斷,因此後續的磨合,還有待觀察。

平可夫指出,中共的軍改有以下問題,包括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妥善安排退下來的官兵;此外,戰區擴大之後,各司令員的指揮能力能否跟上,官兵們是否能轉變為聯合作戰的思維等。

針對外界至今仍霧裡看花的「戰略支援部隊」,平可夫說,「戰略支援部隊」將過去負責無線電監聽、偵查的總參謀部技術偵察部(總參三部)、負責雷達系統的總參謀部電子對抗部(總參四部)以及總參謀部信息化部(總參五部)下的中共網軍統統整合在一起。

平可夫分析,以前每個軍兵種都有自己的支援部隊,對戰況可快速作出反應,現在要由「戰略支援部隊」跨軍種整合,在「秒殺」的資訊化戰爭中有沒有效果,作戰的速度跟有效性是否被削弱,值得觀察。

確保免簽證不威脅國安 馬中分享罪犯資料

副首相阿末扎希指出,馬來西亞將與中國官方合作,確保在落實中國遊客免簽證到我國時,不會威脅國家安全。

他說,中國會向馬來西亞提供嫌疑犯的名單和生物指紋識別資料庫。
 
“在我們需要中國遊客到馬來西亞的同時,兩國都會探討跨國罪案和反恐課題,如此一來便不會陷入因為放寬簽證條件而出現的圈套。”

阿末扎希也是內政部長。他昨天開始到中國展開4天的官訪,這也是他首次以副首相身分訪華。

他今早參觀馬來西亞簽證申請中心后,向媒體如此指出。

根據“星報在線”報導,副首相說,除了簽證課題,他將和中國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會面,討論跨國罪案和反恐課題。

“我們不希望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嫌犯前往第三個國家的轉運站。”

夏立言:陸客中轉免簽入境 短期不可能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台北2日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夏立言今天說,短期內不可能開放陸客來台中轉免簽證入境;與陸方商談中轉議題過程中,也「絕對沒有」談到免簽入境。

夏立言並表示,選後陸委會抱著「為所當為」的心態,會尊重立法院、新民意、未來政府的想法,但該做的事還是應該繼續做,陸委會會努力且謹守分寸地推動,「因為兩岸關係不應該停下來」。

大陸官方1日開放南昌、昆明、重慶3個試點城市的大陸居民經台灣中轉業務。夏立言下午受訪時說,陸方1月27日就通知2月1日可能上路,但陸委會沒有「10成把握」實現,寧願保守,才沒有事先宣布。

他坦言,陸方事前不願講得斬釘截鐵,加上首發來台轉機的8人都是散客,難以掌握,陸委會因「過度謹慎」才沒有講明2月1日就是上路日期。

陸客來台中轉啟動,陸方事前未主動宣布,處理略顯低調。夏立言提到,陸方確實有說不會為陸客中轉上路開記者會,也不辦儀式。

至於台灣未來是否會開放陸客中轉免簽入境,夏立言說,政府過去7年多都沒開放,「相當時間內我看不見」,且兩岸商談過程也絕對沒有談到免簽入境,唯一具體討論的只有航路優化,但政府不接受陸方的方案。

談到選後兩岸關係,夏立言表示,選後至今兩岸既有溝通管道仍暢通。早在選前,雙方就有共識兩岸事務首長熱線等選後情勢明朗些再通話,目前尚未約好通話時間。

他說,1月16日大選過後,「我們沒有停下來」,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等內部準備工作仍在推動,但推動不代表就會完成,除了要尊重立法院,也要視陸方態度,「我們不會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