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改變旅宿市場 觀光局難立專法管理

(中央社記者陳葦庭台北9日電)Airbnb風潮改變人們旅遊住宿的習慣,日本今年訂出民泊新法將房東納管,台灣業者仍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觀光局官員坦言,市場不夠大,傳統旅宿業者抵制是最大難題。

全球旅宿預訂平台Airbnb住家共享受到全球旅客歡迎,越來越多旅客在旅行時選擇入住Airbnb民宿,而非傳統旅館、飯店,希望更深入體驗在地的文化和生活,也有越來越多民眾希望成為短租房東,增加自己收入。

根據Airbnb調查,全台3大都會區有84%民眾認為透過Airbnb將住家分享給旅客短住,有助於在地旅遊產業的發展。也有77%受訪者表示,住家分享與Airbnb模式,有助於所在都市的經濟發展。




另外,有66%民眾表示願意使用Airbnb上的房源作為旅宿選擇,更有44%的民眾表示,願意嘗試出租家中多餘空間,當個Airbnb房東,補貼生活開支。

Airbnb台灣暨香港公共政策總監蔡文宜日前受訪時向政府喊話,呼籲台灣政府盡速訂定專法,讓想要投入地方創生的房東有法可循。

蔡文宜舉例說明,目前日本、柏林、溫哥華等國家或城市都陸續以明確法規管理住家分享,其中台灣人最愛旅遊的國家日本更是以民泊新法來輔導業者合法化,新法上路後,房東一年最多只能營業180天,還得通過消防安全檢查等查核,不只是讓消費者有更多保障,也帶動地方創生。

對此,觀光局旅宿組長湯文琦表示,現行已經有民宿管理辦法可以輔導偏鄉投入地方創生產業;觀光局也修法,授權地方政府可以開放讓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地區設立民宿,台南、高雄鹽埕等地都陸續有合法民宿。

事實上,觀光局曾在2017年擬有條件開放短租,當時也邀集專家學者、業者研議;不過考量觀光業大環境不景氣,傳統旅宿業者反彈聲浪大,最後不了了之,只能授權地方政府認定開放設立民宿。

觀光局坦言,目前觀光市場不夠大,傳統旅宿業已經面臨住房率下降的問題,業者反彈聲浪大,是難以開放短租的最大因素。

中華民國旅行公會全國聯合會召集人李奇嶽說,訪日國外觀光客在2012年時只有800萬人次,到了2018年已經提前達到2000萬人次目標,觀光大餅人人都有得吃,民泊新法上路後也不致影響原有旅宿業者的生意。反觀台灣,從2015年起連續4年都停滯在1000萬人次,觀光這塊餅不夠大,傳統旅宿業者當然群起反彈。

他說,自己支持地方創生,也在宜蘭經營民宿,他認為開放讓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地區的屋主進行住家分享是好事。

台灣觀光市場不夠大,若是開放勢必會對傳統旅宿業者產生排擠效應,李奇嶽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是先將餅作大,提升觀光客人數,吸引各國遊客來台灣玩,讓大家都有錢賺。(編輯:陳清芳)

(中央社記者陳葦庭台北9日電)國外旅宿平台Airbnb鼓勵民眾將住家分享給旅客入住,Airbnb公共政策總監蔡文宜說,2017年總計貢獻台灣新台幣130億元觀光收入,促進地方創生,以台南房源的旅客量成長最多。

國外旅宿平台Airbnb鼓勵人們將自己未使用的空房出租給旅客,在全球已經累積上百萬房源,其中台灣已經有超過1萬5000名房東投入這項產業,雖然每位房東一年房租收入的中位數是4萬7000元,若將房客交通餐飲和房租等花費合併計算,2017年Airbnb房客全年在台貢獻130億元觀光財。

Airbnb台灣暨香港公共政策總監蔡文宜日前受訪時表示,Airbnb訴求是Creating a World Where Anyone Can Belong Anywhere,中文意思就是「天下之大皆有所屬」,在全球提供超過450萬個房源,希望讓旅客體驗在地生活,深度感受城市風貌及文化特色。

根據Airbnb房源資料顯示,2017年已有超過130萬人次來台遊玩時選擇入住Airbnb,其中台南市成長率高達74%,是全台縣市之首;出國利用Airbnb的台灣旅客也高達110萬人次,年成長率突破5成。

蔡文宜說,愈來愈多旅客由傳統走馬觀花,轉為擁抱在地文化、深入在地生活,無論是住進台灣三合院、香港的唐樓、日本的古民家都別具特色,這樣的模式也能帶動地方創生,旅客就近消費,周遭店家都有機會賺進觀光財。

「入住Airbnb房源的旅客,一天中有50%的消費都在房源附近的店家,曾經房東分享,樓下的早餐店因為她的Airbnb,一個月多2萬元收入。」她分析,房東為了吸引旅客入住,會更用心經營店家鄰里關係,發掘值得推薦的店家,店家也樂意和房東發展出互助的關係。

她補充,旅客入住傳統旅館當然也會在附近餐廳消費,但傳統旅館多半設在鬧區,旅客很難走進社區,而Airbnb最大的優勢,就是許多房源並非分布在傳統觀光景點,更能把旅客帶進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編輯:陳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