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回收業者苦哈哈!原來大陸啟動「禁廢令」後,不少國外的「資源回收」進口到台灣來,跟國內的資源回收業者搶生意,削價競爭,導致中下游的收入都減少。
大爪子抓起一把一把的廢紙箱,下游回收廠準備把買來的資源回收出貨,大太陽下揮汗工作,老闆抱怨,近半年價格跌很多。
下游回收商林志憲:「最少有差掉30到40%,就是以前一半多一點生意而已,而且價差是差滿大!我問他們(中上游廠)來回收的員工,你們中秋節的禮金有多少呀?我還有工作就不錯了。」
中上游廠商也苦哈哈,老闆透露,廢塑膠回收價格,一年前每公斤還有5、6元,現在只剩3塊5;廢紙,同樣從每公斤4塊5跌到3元,更不用說最下游的回收阿公阿嬤辛苦收集,真正拿進口袋的,紙每公斤幾乎不到2元。
下游回收商林志憲:「今年農曆過年前就一直走下坡,而且非常嚴重。」
價格掉這麼多,因為大陸在年初啟動禁廢令,拒絕歐美廢棄物,而這些俗稱的洋垃圾,不少都轉來台灣。根據環保署觀察,今年1到7月的進口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廢塑膠增加263%、廢紙增加134%,都是倍數成長。環保署表示,去年底就開始關注,一直到今年6月才發現異常,8月公告修法,但外界質疑,去年8月大陸就預告禁止,台灣因應的速度太慢。
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以紙來說)單一的瓦楞紙,這個才同意進(口),所以它如果說它是從回收來的像雜誌這些東西,未來就會被禁掉,因為這部分我們國內收的就有了,我們希望說把它禁掉之後,它能轉而用國內的料。」
環保署強調,限制啟動後,回收價格可望回升也有補貼機制,地方政府雇用的低收入拾荒個體戶,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協助生計。
今年6月,「綠色和平」一篇洋垃圾輸亞洲的報導引發關注,環保署僅回應「進口廢塑是產業用料,業界自主把關」,強調不會釀成汙染;但《蘋果》前往港口調查,直擊從日本運來的廢塑料貨櫃,竟塞滿上萬個用過的塑膠袋,貨櫃一打開臭味隨風飄散,儼然是垃圾而非產業用料,戳破政府顢頇卸責的謊言。
「1月開始,廢紙、廢塑的進口量就暴增了,跟環保署講他們也不理,這些業者從國外買這麼多垃圾,實在很離譜!」查驗人員私下抱怨。然而直到8月中,環保署才驚覺不妙,宣布將修法限制洋廢料進口,但新制最快10月才上路,應變速度比東南亞各國還慢,堪稱「雷龍政府」。
■直擊上萬捆廢紙運入紙廠 赫見「加州」字樣
由於中國禁止洋垃圾,今年初起,各國將廢紙與廢塑出口至東南亞及台灣,將處理回收物的環保負擔轉嫁國外。為了解洋垃圾的影響,《蘋果》深入各地明查暗訪,拼湊出業者「優先處理洋垃圾」而政府對此漠視、無所作為的失能情況。
記者前往工業用紙大廠「榮成」位於彰化二林的造紙廠,以空拍機拍到震撼畫面:一輛接一輛的貨櫃車駛入廠內,從貨櫃卸下一綑綑進口的廢紙,由堆高機接手運到存放區,等待處理。由於數量龐大,甚至堆置到廠區外的空地,粗估達上萬捆;種類單一,全是使用過的瓦楞紙箱。
檢視紙箱上的文字,清一色為英文。其中一箱寫著美國蔬果商「Pino’s Produce」、地址為「加州聖地牙哥」(San Diego, CA);另一箱商標為知名巧克力品牌「M&M’s」、製造地為「紐澤西州哈克特斯敦」(Hackettstown, NJ),推測一整捆都是美國進口的廢紙。
這些鐵證顯示,國內紙廠正在進口大量外國廢紙。雖然業者「在商言商」,選擇便宜貨源無可厚非,但這勢必擠壓國內廢紙的回收量,衝擊回收體系。
■環保署:6月看到新聞就反應 我們動作算快
對於外界質疑,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昨受訪時稱:「我們從6月知道資訊,到8月做公告,我必須持平來說,包含我也問過跑環保線的各個記者,從他們得到的回應,(環保署)這樣的回應,已經相對來講算快了。」
但他坦承,近日環保署清查洋廢料,確實發現有些貨櫃裡的東西不是產業用料,而是垃圾,「後面的東西跟名目不符合,應該要抓」。他說,這些洋垃圾一旦進來台灣,會產生處理成本如汙水,或是能源、電、空汙等額外問題。
詹順貴解釋,台灣是民主及自由貿易國家,不太可能去禁止紙廠進口國外品質較好的廢紙,「以紙類來說,我們訂的是希望他盡量(進口)未漂白的牛皮紙、瓦楞紙板,不要有太多雜質;這樣對3家紙廠來說,就有較高門檻。進口來源少了或成本高了,國內堆積的回收紙類,進去的空間就會提高。」
■南北回收場廢紙出不去 2000噸囤積場內
《蘋果》探訪新北五股一座廢紙回收場,發現場內約500噸廢紙囤積;一綑一綑的廢紙堆,占滿整個回收場空間,業者抱怨:「紙廠進外國紙,限收國內紙,廢紙出不去,場內堵塞到沒有空間停車」。而在基隆深山一間塑膠回收廠,成千上百的白色塑膠牛奶瓶,堆積成一座小山,一袋袋廢塑料堆置一旁。
鏡頭轉到300公里外的高雄,一間廢紙回收大盤商,場內也堆積約100捆廢紙磚,多到超過倉庫屋簷遮蔽的範圍;「淅瀝嘩啦」,一場傾盆大雨使廢紙全部泡水、品質變差,讓業者欲哭無淚。這名在當地經營30年的業者哀嘆:「農曆年後開始堆積,至今堆了2000噸,不得不承租另一個廠房放置。」
「紙廠無限量進口,我們自己的垃圾都處理不完了,還進口國外的。現在大陸不收了,換成東南亞和台灣收,泰國已經禁了,你看我們台灣人多笨啊!」業者批評,政府無所作為。鳳山郭姓拾荒老翁也無奈說,去年廢紙回收價每公斤4.5元,現在掉到1.8元,「撿一天只能賺60元,日子難過」。
關務署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台灣進口廢塑、廢紙合計105萬噸,較去年同期暴增59%。但檢視《廢棄物清理法》關於廢塑膠和廢紙2個項目,竟沒有任何針對進口種類或進口商規範,僅環保署一道宣導手冊,向第一線查緝人員解釋這些都是產業用料,可以開放進口。
■中央將管制廢紙進口 紙廠認為實行「不容易」
8月中旬,環保署終於有了動作。首先,廢管處長賴瑩瑩坦承,經過調查發現,部分進口廢塑膠確實沒有經過分選,將增加處理的成本,也會留下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其次,環保署預告將修正《廢棄物清理法》,除了限制進口的廢紙、廢塑不得含雜質,更限制僅工廠可進口,貿易商不可。
然而,新制最快10月才能上路,屆時距離去年中國宣布禁令,已經過了1年2個月。如此慢了好幾拍的應變速度,已讓數量暴增的廢紙、廢塑進口到台灣。
正隆紙業總經理蔡東和表示,今年確實聽說有貿易商進口劣質廢紙,因此政府禁止貿易商進口,「這是很正確的做法。」但有關進口廢紙不得含雜質,他則說:「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先進國家不會規定完全不行,應該訂出一個允許(雜質)的範圍,因為像回收的書本,都難免會有布、膠帶、釘書針。」(新調查中心/調查報導)
本報導出版後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人批評政府「完全執政」卻沒有「完全負責」,應對動作太緩慢。網友Lily Wu說:「台灣禁用塑膠袋、吸管,卻從國外進口上萬噸垃圾,好諷刺好棒棒喔,這樣可以揚名國際呢。」
中國禁廢令上路後,導致今年有超過100萬噸「洋垃圾」湧向台灣,環團斥:「處理廢紙除了耗水、耗能,更會造成空氣汙染。」學者則說,進口廢棄物將排擠國內回收量,像去年國內廢紙就少了40萬噸,「這40萬噸跑哪去哪?絕對進到清潔隊那裡。」
■紙業用水去年增80萬噸水
造紙業是國際公認高耗水、高耗能的輕工業,據水利署2016年報指出,造紙業每年用水量達2.3億噸、約一個石門水庫有效用蓄水量,是東部、北部工業用水之冠,全國來看則是用水第2多的產業,用水比14.5%;就單位面積的用水量,造紙業每公頃用水達1030噸,不僅在所有產業排名第1,更是電子業的5倍。
「製造1噸的衛生紙,就要耗費15噸的水,」中興大學森林學彭元興教授分析,造紙業極為仰賴水資源,1噸的文化用紙(指書籍、報章雜紙等)則需消耗10噸的水,生產1噸的工業用紙(紙箱、紙杯等)則需要5至8噸的水。
因此,當紙廠大量進口國外廢紙,加上目前國際用紙需求大好,去年生產工業紙量,相較前年增加了8萬噸,相當於額外耗水80萬噸;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痛斥,「處理廢紙會除了耗水、耗電,過程中會更產生空氣汙染,政府怎麼可以讓國外垃圾進口,徒增環境負擔。」
■紙廠偷排千噸廢水遭法辦
「有些紙廠進口品質很差的廢紙,連帶產生空氣污染,引來居民抗議。」謝和霖說:「彰化一間紙廠偷排放上千噸的紙漿廢水、戴奧辛等鬧上新聞版面,除了被開罰千萬,還遭地檢署法辦。」全國各紙廠層出不窮的汙染事件,顯示造紙業對環境的衝擊。
「去年紙廠對國內廢紙的採購少了40萬噸,這些紙絕對進了清潔隊,難保不會進了焚化爐。」彭元興表示,紙廠一年採購280萬噸的國內回收廢紙,「因為分類不乾淨、品質不好,必須打85折,剩下的都是垃圾。」
國內唯一處理紙容器的連泰造紙業也指出,「若沒有妥善處理廢棄物,會破壞回收循環系統。」連泰經理連大鈞分析,例如紙餐盒上的塑膠膜,他們會進行分離再製塑膠粒,倘若少了這道手續,因塑膠膜燃點高,如果進焚化爐燒,會間接造成環境負荷。
基隆回收業者透露,「現在回收價格幾乎崩盤,很多沒有處裡的廢紙、廢塑直接進了焚化爐燒掉。」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焚化爐燒掉的一般廢棄物垃圾量,平均約300萬公噸;但今年1月到3月的垃圾,比較去年同期,明顯成長了12萬公噸的垃圾。
■ 洋垃圾加重焚化爐處理量? 官員:沒有增加
彭元興也指出,去年台灣紙廠增加進口廢紙的採購量後,造成對國內採購的廢紙量較前一年減少40萬噸,「這40萬噸跑哪去哪?絕對進到清潔隊那裡,其中不能回收的廢紙,可能就進焚化爐燒掉了。」
《蘋果》前往基隆市、新北市環保局求證,官方回應:「我們垃圾焚燒量逐年下降,沒有增加。」但有清運業者向《蘋果》提供公文痛批:「今年新北市政府以焚化爐歲修為由,限收垃圾的進廠量,所以不是垃圾變少,是因為限量的關係,才讓焚燒量看起來沒增加。」
無論焚化量有沒有增加,但在去年,台灣的「資源垃圾」確實明顯增加。據環保署年報,去年台灣的資源垃圾量達413萬噸,較前一年增加44萬噸;但同時間,去年一般垃圾量304萬、較前年減少3百多噸,「可見進口廢棄物增加後,許多國內回收物無處去,最後都進到清潔隊。」回收業者分析。
■環團籲追查國內地下工廠
「廢塑料如果流入地下工廠,造成空氣跟水的汙染,這是台灣承受不了的。」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孫偉孜指出,面對台灣進口廢塑量暴增,政府不僅不加嚴管制,更別提如何防範這些廢棄物,是否流入比合法工廠還多的地下工廠?
孫偉孜建議,政府建立一套追蹤機制,「去看看這些進口的廢塑料,是不是都到了合法的工廠。」他呼籲,台灣在推減塑政策之際,更應該適度拒絕部分的進口塑料,「像馬來西亞、越南,都開始採取一些政策,去減少國外進口的廢塑膠。」
謝和霖指出,過去接獲民眾檢舉,住家旁的工廠飄出惡臭,追查發現,這些地下廠不論是處理廢PE、PP或PVC塑膠的熱熔處理廠,僅使用簡陋的濾網,衍生空污及噪音,「若不好好管理,恐成為環境殺手。」
《蘋果》昨天前往環保署採訪,副署長詹順貴回應表示,「我們把這樣子(指洋垃圾)當作產業用料進來,後端就會產生很多處理成本,清洗就換產生污水問題;塑膠拿去溶的話,又會產生能源消耗,同時產生空氣等額外污染問題。」詹順貴認為,「循環經濟再利用,怎麼把自己的,做到減少自己的垃圾,越少越好,要扮演世界循環經濟角色,必須行有餘力再去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