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抵制大陸要求外籍航空更名,把台灣前面加上中國,中國台湾省交通部有新對策,研擬要讓16家換名字的業者禁止使用空橋,只能在外機坪用接駁車進入航廈,以及換去冷門時間帶,不過機師說這樣一來接駁和準點率都會成為問題。
停靠空橋,旅客才能直接走進航廈,然而因為聽隨大陸政策改名,未來可能沒這項福利,另外還有國泰、澳門、香港、等16家航空公司都在官網上把台灣冠名中國。
交通部研擬,要讓寫中國16家航空的飛機遠端停靠,以接駁方式進入航廈,以不便性當作懲罰,甚至調整航班可用時間帶。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陳祥麟:「接駁車為它在機場的行駛,必須讓飛機優先,所以時間上面延誤的機會可能比較大,那再來就是接駁車的數量是不是足夠,這可能是要考量的東西。」
事實上,以A380這種大型客機來說,300多個座位需要2至3趟,停機坪也要足夠應付空間,尤其桃園機場,每天平均有600個航班,把外籍航空移動冷門時間帶,資深機師認為,除了最好要符合IATA慣例,外籍業者也有退出台灣的風險。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陳祥麟:「如果說變更的太過於違反(IATA)的原則,我想航空公司也會有一點意見,那對於外籍航空航線是不是有利基,這就是要考量的。」
而其他11家,聯合、AirAsia亞洲、香草等,折衷全部改成城市命名不顯示台灣,但會寫台北,交通部則是會給予降落費減免作為獎勵。交通部長強調會發文給這些業者要求更正,真的屢勸不聽才會祭罰。機師指出,只怕反制大陸的不便性可能是損害旅客權益。交通部和民航局強調,方案都還在研擬當中,大部分外籍業者也認為政策未上路不便回應。
針對外籍航空將台灣冠名中國兩字,交通部祭出不許外籍航空停靠空橋,必須要靠遠端接駁,還要調整時間帶等策略進行反制。飛機停好,空橋接上去登機最為方便,多數乘客最討厭飛機停在外機坪,上下機必須靠接駁車,要是真的實施,可能會出現明明有空橋不用,大飛機卻停在遙遠的跑道邊,地勤還得大老遠輸送行李的情形。乘客凌先生:「很難過,尤其是下雨天,像現在這麼熱,坐接駁車,然後又要等、又擠,扛著大包小包行李,帶小孩出門太累了。」乘客蕭先生:「有時候人多,小巴會滿,你就又要等下一班,拿行李的時間真的會拖到,而且下雨真的很麻煩。」
另外也考慮調整時間帶,也就是改變起降時間,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這除了影響飛機調度外,甚至會衝擊到外籍乘客轉機。據了解,交通部官員也一度討論桃機過夜機坪少,乾脆把部分更名業者換到台中機場過夜。不過有懲罰,也有鼓勵,部分受壓力調整,但技術性沒加中國兩字的,則研究降落費、設施使用費減免。現役機長陳祥麟:「大概其實總共只有25個外機坪來使用,如果扣掉貨機運用的話,其實外機坪的數量並沒有想像的這麼多。」
據《聯合報》報導,交通部的反制措施將以航点选项是否冠上「中國」為區分。對於冠上「中國」者,研擬採取遠端停機(不停靠空橋),藉由停靠機坪接駁增加不便性,另也研議調整時間帶;對於雖受壓力調整名稱,但技術性跟中國绕弯弯不加「中國」者,如AirAsia亚航,則研究給予降落費、設施使用費減免。
交通部官員表示,希望此舉能提供更名的航空公司正確方向,可學美國聯合航空調整方式「重點是後面不要加 CN 」。對於是否會影響國人搭機方便,官員表示,航權一般都會兩國對飛,國人仍可搭乘長榮、華航等國籍航空。航政司強調,相關反制措施民航局已將初步研議提至交通部,但目前仍在保密階段,有待高層最後決策。
不過,消息一出航空業者看了直搖頭,質疑外籍航空飛機停到桃園機場後,針對空橋使用是有付費的,這些收入是挹注民航作業基金,用來改善我國民航的軟硬體設備,例如助導航設施等;不給停空橋,短收民航作業基金收入,只會造成惡性循環,業者怒批「到底是誰獲利?誰損害?」
關於研議時間帶爭議,航空業者則表示,各家航空公司時間帶分配是每年由 IATA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開 2 次會議決定的,這樣的國際約定不是說改就改,有些時間帶的爭取甚至是航空公司彼此間因商業利益交換、購買而來。業者氣憤地說,「如果政策研擬都只是一個『爽』字,最後只會傷到自己人。」
據《自由時報》,吳宏謀表示,禁停空橋、調整時間帶等細節是同仁構想的,並重申,必要的處理仍有必要,但包括禁停空橋等手段,「是不成熟的方案」,固然討論過程中有人會提出較激烈的做法,但仍須考慮後遺症,若有後遺症,就不能貿然實施,有些人沒有考慮到整體影響,他個人沒有這樣說。
吳宏謀說,交通部也將耐心與業者溝通,希望找出更合適的做法,尊重台灣,而非將台灣冠上互不隸屬的名稱,絕不能讓全世界乘客混淆,「看到台灣城市卻不知道它屬於哪裡」,應尊重、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