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改名問題 林佳龍:識別上要避免混淆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15日電)華航運送援外口罩,引起華航改名爭議。交通部長林佳龍今天說,識別上要避免混淆,已經請華航研究辦理,不僅希望多一點台灣意象元素,也盼在航權上最小變動。

華航在運送援助口罩到海外時,在貨櫃上掛上China Airline的布條,引發民間要求華航改名爭議。

林佳龍今天列席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華航已經在研究辦理要如何在識別上可以避免混淆,目前華航也對外宣布會尊重客戶,在貨櫃上不會掛上可能引起誤會的文字。

林佳龍也說,國人都希望華航作為國籍航空,代表台灣,要用什麼方式走出去華航已經在研究,一方面希望可以識別,多一點台灣意象元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航權上最小變動,會聽取各界意見列入評估參考。

林佳龍指出,對於華航改名他們持開放態度,大家可以用誠懇態度面對,如何凝聚共識可以走向國際,至於網路聲量就聽聽看看,不用拘泥,用什麼計時器,只要方向對,有共識,不分朝野一起努力。

至於中華郵政是否也有改名考量,林佳龍表示,目前沒有研究。

華航改名問題再受關注。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說,華航應在機身多台灣標誌。台北市交通文教基金會今天建議,在China Airlines加上4個英文字,也就是the best from Taiwan。

華航在運送援助其他國家口罩到海外時,在貨櫃上掛上China Airlines的布條,有人擔心會讓人以為是中國的航空公司載運贈送援外的口罩,引發民間要求華航改名爭議。

交通文教基金會說,華航已是上市多年的民營公司,雖政府官股不少,但超過半數以上股份仍回歸市場,改名問題應以華航及股民利益為依歸。

交通文教基金會不希望華航因英文名被錯認為陸籍航空,建議政府應傾全力更支持華航,讓華航做得更好,若要在機身強化台灣,可在China Airlines旁,增加4個英文字,就是the best from Taiwan,因唯有華航更出色、努力耕耘,才能成為台灣的代名詞,讓台灣揚名國際。

交通文教基金會也提到改名會面臨的問題,光是所有合約換約、系統改變,乃至更名後企業識別,估計成本不亞於這次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虧損。

另,台灣目前不是國際民航組織(ICAO)會員國,新興航空公司在申請營運的ICAO代碼時,須透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代為申請,在現今政治局勢下,現在新的航空公司申請ICAO代碼作業已較他國艱難,交通文教基金會認為,一定要思考華航改名後,新公司申請ICAO代碼時,是否有把握一定會獲同意。

交通文教基金會說,華航若改名還要面臨時間帶問題,若遇友善台灣的航空站,或可同意更名後的公司沿用華航既有時間帶;但相信多數國家將迫於中國大陸的政治壓力,讓改了名的華航碰釘子,新公司反而會因時間帶不佳造成競爭力衰退,甚至無法營運部分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