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升級 陸委會:284名在港台生13至14日返台

(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13日電)香港中文大學連日發生嚴重警民衝突,陸委會今晚表示,目前在港台生約1021人,除中文大學外,城市、理工、科技大學等校均將有台灣學生陸續返台,預計今明兩天有284人返台。

港警連續兩天闖進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與反送中學生示威者發生暴力對峙,衝突不斷升級。在陸委會協助下,共有126名香港中文大學台生,乘坐今晚10時許起飛的華航班機返回台灣。

根據大陸委員會晚間發布新聞參考資料,現時在港台生約1021人,共284人將於今明兩天回台。各校回台人數分別為:香港大學14人、科技大學50人、中文大學140人、城市大學29人、理工大學40人、浸會大學11人。




陸委會強調,其他各校自行返台的台灣學生若有需協處事項,駐港辦事處會全力提供協助。

陸委會表示,近日香港緊張情勢持續升高,更屢發生警方衝入大學鎮壓事件,總統與政府相關單位均高度關切。政府因應香港情勢已成立專案小組,隨時密切關注相關動態,及預做應變準備。

陸委會表示,香港辦事處除主動聯繫香港各大學,協調校方確保台生安全及生活無虞;並與各校台灣學生會建立即時通訊管道,保持密切聯絡,及應學生要求協助安排住所事宜。

陸委會再次提醒,國人倘赴香港,可至陸委會官網登錄「國人赴港澳動態登錄網頁」,俾利提供協助與支援。另駐港辦事處(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已成立專責小組,並設有24小時專人專線服務(852-6143-9012),在港國人如有急難救助等需求,政府將全力協處。(編輯:邱國強)

(中央社記者吳睿騏桃園機場14日電)香港中文大學連日發生嚴重警民衝突,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協助下,71名台灣學生今天凌晨搭機返台,面對記者的詢問多是避而不談,許多接機家長直到看見孩子才鬆了一口氣。

在香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協助下,香港中文大學71名台灣學生搭乘昨晚10時許的班機,在今天凌晨抵台。學生們多數都是戴著口罩,卻難掩滿面倦容,雖然已經抵達台灣,許多學生們仍是驚魂未定,面對記者的詢問,多是表示「不知道,不清楚」,甚至不願回答任何問題。

一名女同學就表示,因為聽從學校的吩咐都待在宿舍內,所以並不清楚外面發生了什麼事,12日晚間的警民衝突還是透過網路的傳播才知道,在學校昨天宣布停課後,就立刻和同學依循同學會的指示前往集合地點,不過因為交通運輸都已中斷,只好從宿舍走了兩個小時的路下山到集合點,才順利的坐上接駁車搭機返台。

另一名男同學則表示,其實這班飛機上還有許多不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有的學校因為沒有受到波及,因此還是正常上課,但是因為台灣的父母很擔心,雖然學校未宣布停課,自己還是搭機返台,以免家人操心。

接機的陳姓家長表示,去年送兒子到香港的大學就讀時,只覺得會是個不錯的經歷,但也不知道大環境會變,如果知道今年是這樣的狀況,或許就不會將孩子送到香港。尤其12日早上開始出現催淚彈,晚上又看見媒體的現場報導,雖然學期還沒有結束,但還是提早叫孩子返台比較安全。

另一名張姓家長表示,看到12日晚間警民衝突的電視新聞報導,自己立刻就打電話要女兒返台,沿途更不斷以電話聯絡,直到飛機落地,看到女兒走進接機大廳,心中的大石才落下,要不要回去完成學業,會再與家人商量,不過至少今晚可以好好的睡一覺。

大陸委員會港澳蒙藏處副處長張張表示,目前在香港的台灣學生大約有千餘人,預計這兩天返台的學生約280人,學生們可透過各校台灣同學會向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反應,並提出需求,陸委會也會全力協助。陸委會目前也與各校的台灣同學會保持密切聯繫,初步了解未有學生受傷的情況發生。

教育部的人員,也在接機大廳高舉海報,同時表示,教育部已經成立在港台生協處專案小組,與學生們保持聯繫,若學生今天沒有交通工具可以返家,教育部也提供免費住宿,若返台學生有轉學回台、返國升學等問題,教育部也會提供協助。(編輯:林治平)

(中央社記者張謙、繆宗翰香港-台北13日電)香港中文大學連日發生嚴重警民衝突,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今晚將協助該校共126名台灣學生返台。中大台生今天對中央社透露,陸委會駐港處已協調航班,陸續撤離有意回台的學生。

應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學生會要求,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今天下午率駐處人員前往中大,將以巴士接送85名台灣學生前往機場。此前,已經有41名台生自行前往機場,他們預計都將乘坐今晚10時許起飛的華航班機返回台灣。

大陸委員會發言人邱垂正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駐港辦事處和城市大學、理工大學和科技大學等校的台灣學生會都保持聯繫,而此前理工大學已有40名台生自行返台。

中文大學一名台生下午接受中央社記者越洋電話採訪時表示,隨著衝突升級,自凌晨起,陸續有中文大學的台灣學生自行前往機場購票,搭乘今早班機返台。

這名台生提到,截至目前,未聽聞有台灣學生在反送中抗爭中被捕或受傷,但昨晚港警發射催淚彈,確實有不少台生受影響,感到不適。(編輯:朱建陵/楊昇儒/沈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