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13日電)號稱到太空還能看得見的長城,如果早上一起床就在眼前是什麼感覺?在北京市郊山區的北溝村,因為睡醒一抬頭就能看到慕田峪長城而被老外相中,成為中國北方知名的「民宿村」。
北溝村,遠處北京市北郊的山區內,隸屬懷柔區渤海鎮,面積3.22平方公里,全村僅有150多戶居民共350多人。村內原本依靠種植板栗維生,但全年也只生產約500噸,年產值也僅人民幣約250萬元(新台幣約1100萬元)。
雖然北溝村就位在慕田峪長城的山腳下,然而,直到10多年前,這個村子還是北京市郊眾多的小山村之一。幾百年來,村民們靠著種植滿山遍野的板栗維生。等到中共改革開放,頂多就是兼賣飲料,以及印有「我登上了長城」的中英文T恤,賺點觀光客的錢。
然而,也就是因為這些觀光客、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的觀光客,讓這座小山村開始被悄悄地注意到,進而演變成北京、乃至於中國北方知名的民宿村。
1990年代後期,長城正吸引著大量的觀光客前往攀爬,而整個中國也吸引著眾多的外企前往投資,連帶讓不少外國人開始群居北京,休閒嗜好之一,就是爬長城,連帶有老外被北溝村的質樸所吸引,開始租下村內的民房,作為自己週末的「渡假別墅」。
不到10年,民宿文化開始從台灣及西方國家傳入中國,但華北地區的廣大鄉村,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到了2009年,一名曾在南韓服役的退伍美軍、後來到中國工作並娶妻生子,最後定居北溝村的美國人薩洋,開啟了北溝村的民宿經濟。
薩洋看上了村裡的一處廢棄琉璃瓦廠,認為它具有中國許多古典建築的元素,以及「長城舉目可望」的優勢,於是與北溝村村委會洽談,租下了整座瓦廠,再利用「修舊如舊」的古蹟修復理念,以及當時相對前衛的自然通風採光概念,創立了全村第一座民宿。
雖然前衛,但當時觀念仍然保守的村民,不明白為什麼一座廢棄瓦廠既不拆也不挖,就能搞起一座民宿。但隨著名號逐漸打響,其他老外也有樣學樣前往村裡租房子蓋民宿,村民們才知道,村子翻身的機會來了。
進入2010年代,北溝村標榜「洋人民宿」的名號逐漸打響,讓做事喜歡一窩蜂的中國人,也相中了這座小山村,爭相找村民租房子。慢慢的,村民們樂得當起包租公、包租婆。也有村民在一旁偷學,然後找人合資自己開民宿,或是開起「農家樂」餐廳。
直到最近1、2年,連北京城裡的飯店和餐飲業者也看上了北溝村的潛力進駐了北溝村,整建出歐式或日式風格的現代化商務型旅社。
2004年起即擔任中共北溝村支部書記的王全,見證了村子裡從老外租屋自住,到成為知名「民宿村」的過程。他說,雖然北溝村擁有自然景觀優勢及外來參與優勢,但村民們思想的轉變,才是北溝村得以接納新事物,讓村子面貌一新、村民得以致富的關鍵。
王全說,因為有了知名度,中國官方常會安排貴客到北溝村住宿。村裡民宿接待過的名人,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父母,以及荷蘭國王、以色列總理等人,還有一些中外影星。也因此,中國國內一些影視劇集,也常選擇北溝村拍攝,或是作為劇組的集中住宿地。
如今,北溝村民宿的名氣已打響,住宿費用也水漲船高,即使是淡季平日,每晚也是1500元起跳。遇上旺季或假日,更可能漲到2000元。若是連假,除了可能飆漲到2500元以上,還得在2、3個月前就要預訂。(編輯:陳家倫)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13日電)中國擁有廣袤的農村,但很長時間,農民們只懂得打糧種地,收入始終無法提升。直到民宿文化10多年前傳入中國,從北到南都出現了代表性的民宿村,村民收入大幅改善。
在華北,位於北京市遠郊山區的懷柔區北溝村,就是一個靠民宿起家的小山村。而北溝村能發跡,靠的是萬里長城的景觀優勢,以及老外的獨特眼光。
2009年,一名在北溝村居住超過10年的美國人薩洋不但在附近村落開餐廳,更將北溝村的一座廢棄琉璃瓦廠整片租下,再利用「修舊如舊」及西方住宅理念,創立了北溝村第一座民宿,不但打開名號,更形成了滾雪球般的群聚效應。
此後,越來越多的老外到北溝村經營民宿,之後連老中也看上了這個小山村,最後是村民自己動起手來。三方的經營與激盪,讓北溝村闖出了名堂,甚至還獲得「北京最美鄉村」的封號,也讓這個以前靠種植板栗維生的小山村,快速致富。
中共北溝村支部書記王全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北溝村能致富,一是本身具有長城山腳下的景觀優勢;二是受到外來民宿觀念的啟發;三是能夠藉由啟發轉變觀念;四是政策能夠支持。
北溝村裡,除了觀光客外,放眼望去其實也是個典型的「老人村」,少見中壯年人。但王全說,僅管如此,村民的生活靠著經營民宿、農家樂或招租,生活比當地其他村落富裕,氣氛也因此祥和許多。
在華中,位於江西省婺源縣的篁嶺,是另一種典型。山中的村民們騰出了自己數百年歷史的古宅交給開發商,住進了山下的新房子。
篁嶺,是個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小山村。村裡的大家族曹家,清代更出過好幾位大學士。但1980年代起,年輕人外出打工,田地荒蕪,民居年久失修,幾近消失,差點面臨廢村的命運。
2009年,業餘興趣是攝影的開發商吳向陽,偶然間在自己的作品間發現了這座古樸風情的小山村。於是,他利用自己的地產開發專長,取得40年的經營權,第一關是採用產權置換方式,把村民安置到山下的新房。
隨後,吳向陽採用「修舊如舊」的方式整理這150戶民居,並加入必要的現代化設備,把這些老房子改造成精品客房,並回聘所有村民向觀光客展示在屋頂曬辣椒等農作物的民俗,形成有層次感的風景,成為當地著名的人文景觀,也讓篁嶺一砲而紅。
至於老村民們,2011年住進了68戶獨棟及36戶公寓新房裡,每戶不到人民幣10萬元,讓不少村民買下新房後,手上的拆遷補償款仍有結餘,再加上開發商回聘後每年給付的超過10萬元工資,得以愜意度日。
在華南,同樣位在山區的福建土樓,可說是名揚海外的建築群,如今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但在土樓出名前,當地同樣面臨年輕人群起出外打工,人口嚴重外流的空洞化危機。當時村裡的老人,並不認為他們世居的土樓,能為他們創造什麼財富。
這其中,位在福建永定,建於1880年的「福裕樓」,是由林氏三兄弟合建,遠遠望去有如3座山,代表著三兄弟一條心,都是林家靠山的精神。但100多年過去,林家三兄弟的後代們,四散各處,其中不少人在外打工,只剩下孤寂且破舊的土樓。
2000年代,眾多在外打工的林家後人中,林建文在回到老家後,決定挑起重整祖宅經營民宿的繁瑣任務。而他同樣具有現代的文化保存概念,因此訂下了「主體建築不動」,一磚一瓦、青磚瓷雕保持原汁原味的整修原則。
由於林建文的祖先曾是官宦人家,更有人在清代當到四品官,且注重教育家規,因此留下的珍貴文物不少,成為最好的宣傳。而清代留下來的大床,更因為「官宦人家睡過」的包裝,成為遊客住宿的熱門房型。
由於群聚效應,福建南部山區的土樓群逐漸發展為面積遼闊的風景區。擁有產權的土樓住戶,不是將老房子租給專業人士經營,就是自營或村民合營。沒有產權者,也在週邊經營起餐廳、租車等行業,讓整片山區的村民,擺脫了以往的貧困面貌。(編輯:陳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