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 稀土成籌碼(1)(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7日電)中國可能將手中稀土資源作為翻轉美中貿易戰局勢籌碼,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產業分析師郭明洲直指,稀土是高科技發展重要元素,中國確實掌握極大話語權,且檯面下角力戰早已開打。
歷時一年多的美中貿易戰,原本戰火稍緩,5月卻出現重大轉折,美國因不滿談判進展緩慢,宣布10日起調高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從原先的10%增加到25%,並對中國剩餘3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展開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美對中剩餘3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清單,洋洋灑灑地列出包括農產品、衣物等共3805項,並不包括藥品與稀土材料。
多數民眾對「稀土」並不熟悉,可能也會疑惑,為何它能夠在這場貿易戰中得到「豁免」?
稀土(Rare Earth)其實是17種化學元素的合稱,應用範圍不論在民生工業、新興及高科技產業,都相當廣泛,舉凡智慧手機、醫療器材、液晶螢幕顯示、光學鏡頭零件、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甚至航太、軍事產業,都有稀土的存在。
郭明洲引用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數據指出,2018年全球稀土產量為19萬噸,其中中國產量為12萬噸,占全球比重高達63.16%。由此可見,將稀土視為中國對美國的談判籌碼,可能更貼切。
郭明洲解釋,稀土能夠加強材料的硬度與韌性,提升耐用度及強度,提煉出來後是金屬型態,可以做成合金,會比一般的金屬更強韌。
「產品沒有它還是做得出來,但有的話,會做得更好」,郭明洲比喻,就像是一道料理沒有放鹽巴、味精,也可以吃,但放了調味料後會更加美味。
既然稀土應用範圍如此廣,為何各國不競相投入稀土開採,反而讓多數資源壟斷於中國手上?郭明洲分析,稀土主要分布在領土比較大的國家,中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境內都有,中國稀土儲量占全球35%至40%,產量卻占全球60%以上,關鍵在於稀土產業為高汙染產業。
郭明洲說明,稀土從開採到冶煉,都對環境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以及生態系統失衡等破壞,冶煉過程中,也會造成水汙染及空氣汙染;也因此,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稀土資源,但多暫停開採,選擇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向中國進口稀土原料。
不過美中貿易戰打破了這樣的依賴關係,郭明洲指出,2018年下半年美中貿易戰戰況轉趨激烈,而中國稀土的最大出口國是美國,中國為增加貿易談判的籌碼,政策上傾向減少出口,促使美國為了滿足國內稀土材料需求,開啟部分稀土產能,因此2018年美國稀土產量明顯擴增到2萬噸,占全球稀土產量比重提升至10.5%。
郭明洲表示,高科技、新興產業對於稀土的需求量未來將持續增加,中國政府對於境內稀土資源的開採及生產更加審慎,各國也積極探勘新的稀土資源,日本去年在領海發現海域可能蘊藏1600萬噸稀土,但因埋藏在海底,開採難度更高。
郭明洲指出,以目前情勢來看,中國握有的稀土資源,讓它在國際間具有一定的話語權,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中,即便過去沒有把這項談判工具放到檯面上,但從這一年來中國減少出口、美國開啟部分當地產能,都可以看出,兩強在稀土資源的角力,早已悄悄地成為現在進行式。(編輯:林淑媛/張淑伶)
美中貿易戰 稀土成籌碼(2)(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台北17日電)美中貿易戰驟然升級,立刻有中國學者端出「稀土是懲罰美國的王牌」高論。事實上,每當中國與西方國家產生貿易糾紛,稀土就成為北京用來修理對手的常見武器,屢見不鮮。
稀土,是「稀土元素」或「稀土金屬」的簡稱,指的是鈧、釔及鑭系元素共17種元素的合稱。一般人顧名思義,都認為「稀土」是屬於「很稀有的金屬」。
但實際上,稀土金屬並不能算「稀有」,嚴格來說,它們在地球的蘊藏量不算特別少。只不過,稀土金屬屬於世人相對陌生的元素,加上大都分布在難以開採的地區,且其中不少元素常與其它元素形成合金,有待分離提取,以至於開採成本十分高昂。
然而,稀土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用來對付貿易對手,特別是位居已開發國家的美國及其盟國,一是中國在稀土出口量、而非蘊藏量上的優勢;二是稀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需要用到的最上游原料。
中國的稀土蘊藏量究竟有多少,在中國官方對礦藏等戰略性物資一向神秘的作風下,流傳著各種高低不同的實地統計或研究推測數字。
比較常見、也被認為較合理的是,中國的稀土蘊藏量比重,約占全球35%至40%,也就是約3500萬噸,居世界首位。
除中國之外,俄羅斯、美國、澳洲、印度、南非等國也是擁有較多稀土蘊藏的國家。然而,中國的稀土出口量比重雖不像中國學者高論吹噓的95%,但綜合各種已知商業紀錄及研究報告,至少也占全球6成以上。
為何只蘊藏全球35%稀土的中國,卻能出口全球60%的稀土,原因在於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可採「舉國之力」全力開採特定的礦藏資源,再加上重開採、輕環保的粗放生產觀念及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都便於大量開採。相較於他國開採稀土可能招致的環保風險,這讓中國成獨步全球的稀土供應國。
相形之下,工業化國家所需的稀土,在提煉成為有色金屬後,不但能應用在冶金、石化、玻璃陶瓷、螢光劑、基礎電子材料上,隨著科技發展,更能應用在通訊、電腦、醫療、光電、能源材料、電動車、航太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
這樣的供需關係,成為中國動輒以稀土作為貿易籌碼,藉此要挾對手以取得談判優勢。而在以往,中國以稀土作為談判工具的紀錄,已經不勝枚舉。
早在2009年,中國便於稀土礦區地貌遭嚴重破壞、須保護環境為由,開始對稀土出口陸續推出管控措施,隨即引起美國、歐盟、日本等工業化國家的不滿,透過世貿組織(WTO)與中國頻繁過招。
儘管WTO曾於2012年1月裁定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違背貿易規則,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更於同年3月,宣布聯合歐、日一同向WTO控告中國試圖藉限制稀土出口「造成不公平競爭」。但在中國掌握出口的絕對優勢及WTO曠日費時的訴訟程序下,這些稀土進口大國始終討不到便宜。
特別是2012年日本宣布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引發中日外交嚴重摩擦後,更傳出中國想要藉由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逼迫日本在釣魚台主權問題上就範。但此舉也證明中國以稀土作為紛爭籌碼的慣常舉措。
經過美、歐、日三方的長期纏訟,加上全球經濟景氣欠佳,以及買主紛紛尋找其它稀土替代來源的情況下,中國方面才於2015年元旦以「漸漸朝市場導向邁進」為由,宣布取消稀土出口配額管理,並於同年5月1日取消稀土出口關稅。
如今,美中爆發規模空前的貿易戰,以稀土「掐住美國經濟咽喉」的論調再度在中國揚起。但在中國對外強硬、對內號召的一貫手法下,有中國學者應景地高唱「稀土是懲罰美國的王牌」,即使顯得一廂情願,卻毫不意外。(編輯:林克倫/張淑伶)
美中貿易戰 稀土成籌碼(3)(中央社記者翟思嘉上海17日電)稀土礦能否再成為中國對外談判的籌碼,在中美貿易爭端升溫後成為話題。但中國學者認為,切斷稀土供應只能形成短期影響,且易被抵銷與自傷,中國必須慎用。
為報復川普政府對中國銷往美國的20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至25%,北京也宣布,自6月起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美國貨品進一步提高最多至25%的關稅。
當中稅率25%的品項包括中國近乎壟斷全球出口量的稀土礦,雖然美國僅存一家稀土礦企,中方此舉被視為向美方釋出訊息,暗示稀土將作為中國的重要籌碼。
不過,部分中國學者對這項說法仍然存疑。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盛九元認為,以稀土出口作為貿易談判的工具,短期使相關產業因應不及,的確會有作用,但也是一種很容易被抵銷的方法。
他表示,稀土提煉技術近年提高許多,產量增加,需求相對變得較少,且美日目前都有大量稀土礦儲備,日本之前更發現大量稀土礦,若中國真的切斷稀土出口供應,美國也不會真的就此短缺稀土。
此外,盛九元指出,中國稀土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居於壟斷地位,但突然中斷供應將讓價格大幅波動,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勢必引來關切,對中國也不利。
2010年,中國曾因為釣魚台爭議將限制稀土出口作為對付日本的重要手段。此後,日本積極尋找替代稀土來源,並趁跌價時大量進口儲備;而美國境內的稀土礦藏,更是僅次於中國。
時隔9年,稀土能否再成為中國對外的工具,在美日同盟下顯得更不確定,中國學者也偏向保守。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說,中國目前仍沒有將稀土作為工具,「自然有其考慮」。稀土雖然集中於中國,但不會只有中國有,若真的拿稀土作為工具,可能也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稀土是多種金屬元素的總稱,蘊藏量不少但分散,中國的稀土儲量占全球的35%至40%。稀土開採與提煉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汙染,美國為首的多數已開發國家縱然有稀土礦藏,仍選擇進口。(編輯:林克倫/張淑伶)
美中貿易戰 稀土成籌碼(4)(中央社17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13日公布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清單,中國則對美國600億美元商品提高關稅,其中包括稀土。由於美國進口稀土約80%來自中國,貿易戰若持續,國內需求恐會受衝擊。
稀土在現代電子產品中運用廣泛,從智慧手機、電視、吹風機、電動車到油電混合車裡都找得到稀土。
美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越來越大,使得美國益發有必要挑戰中國在稀土供應市場的霸位。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產國,產量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數據,美國進口的稀土約80%來自中國。
追蹤稀土行業的諮詢公司艾達馬斯(Adamas Intelligence)總經理卡斯提魯斯(Ryan Castilloux)透過電郵向路透社表示:「這些礦物對美國工業和國防非常重要,近期內找不到其他地方替代供應,若被加徵關稅,對美國終端用戶的影響恐怕比中國更嚴重。」
去年7月,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將稀土列入中國商品的臨時關稅清單,但後來才把稀土排除出最終清單。
中國國營研究機構安泰科(Antaike)一位不具名分析師指出,美國「短期內找不到替代…所以如果他們想對稀土商品課稅,那只會使他們更糟而已」。
美國當局去年5月列出對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至關重要的35種礦物名單,稀土也包含在內。如今這份名單中的大部分礦物,都要承受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的關稅,但不包括稀土、銻(用於電池和阻燃劑)、氦和天然石墨。
另外,銫、銣、螢石也不受關稅影響。用於研究開發的銫和銣都不在美國本土開採,螢石則用於生產汽油、鋼鐵和鈾燃料。
美國目前唯一稀土礦企業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開採加州的山隘(Mountain Pass)礦場,每年出口3000至4000公噸的稀土濃縮物至中國,其中包括電動車的電動機內磁鐵使用的釹和鐠。
但中國當局13日宣布,自6月1日起,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美國商品進一步提高關稅,其中稅率25%的品項包括稀土金屬礦,因此使MP材料公司遭受懲罰。中方此舉被視為向美方釋出訊息,強調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儘管涵蓋17種元素的稀土其實並不稀有,但要將礦物變成有用的材料,程序複雜、繁瑣且成本高昂。
稀土之所以捲入美中貿易衝突中心,正因全球只有2個地方能大規模精煉稀土,分別在中國以及澳洲礦企利納斯公司(Lynas Corp.)在馬來西亞關丹(Kuantan)的工廠。
不過,根據艾達馬斯的調查,利納斯只占2017年全球稀土產量約12%,中國企業則占超過4/5。
利納斯執行長拉卡茲(Amanda Lacaze)便認為:「若爆發全面貿易戰,我不相信中國不會讓稀土捲入其中。」她說,若中國想藉維持對稀土的關稅或徹底停止出口來限制稀土供應,「他們做得到,實際上一夕間可達成」。
拉卡茲還指出,中國掌控稀土的研發,使其很可能未來一段長時間維持市場優勢。
她表示:「我認為中國約有100位稀土博士正在應用領域工作,並從事技術研發。就我所知,你知道中國以外的地方有多少稀土博士?」她用手指比了零。
拉卡茲說,這意味其他國家還得長期仰賴中國供應稀土。「這不會嚇到我,但決策官員應該感到害怕。」(譯者:張正芊、陳彥鈞/核稿:徐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