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神秘崛起惹猜疑 孟晚舟被捕恐是第一槍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6日專電)加拿大應美國要求,上週逮捕中國電信設備大廠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她是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女兒,有望接班,美方在敏感時機出手,為美中貿易談判和雙邊關係投下震撼彈。

紐約時報報導,孟晚舟1日被捕,美國總統川普當天正好在阿根廷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美中貿易戰休兵90天共識,外界不禁好奇,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整體戰略究竟為何。如今,北京可能施壓加拿大釋放孟晚舟,避免她被引渡到美國受審。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政治學教授彭佩爾(T.J. Pempel)表示,任正非家人被捕顯示美中緊張關係迅速升溫。




曾任共軍工程師的任正非1987年創辦華為,歷經30年發展,華為已成年營收900億美元的科技巨擘,稱霸全球電信設備市場,旗下智慧型手機也在歐洲與亞洲頗受歡迎,但華府基於資安疑慮設限,使一向帶有神秘色彩的華為多年來難以打進美國市場。

此外,美方一直在調查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古巴、伊朗、蘇丹和敘利亞等國的貿易管制。報導引述匿名知情官員表示,除了財政部與商務部,司法部今年也介入,調查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措施,案件由紐約東區聯邦檢察官負責。

46歲的孟晚舟來頭不小,這次被捕不僅影響華為,更波及美中嘗試化解貿易與科技糾紛的最新談判。

華爾街日報報導,孟晚舟今年出任華為副董事長,和長期被視為接班梯隊的3名輪值董事長地位相當,在公司管理階層中僅次於74歲的任正非。知情人士說,華為內部普遍將這次職務調整視為孟晚舟接班訊號,但華為未曾明確制定接班計畫。

孟晚舟1993年加入華為,25年來累積不同部門歷練,逐漸往上爬,已是華為面對金融圈的招牌人物。華為並未上市,但會公布年報,向投資人發表年報的工作就是由孟晚舟擔綱,華為過去在紐約等地舉辦的「華為ICT金融論壇」也是由她主持。

知情人士形容,在華為強調衝勁和團隊合作的企業文化中,孟晚舟以個性堅毅、低調著稱。

康乃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Eswar Prasad)表示,孟晚舟被捕可能為美中後續談判蒙上陰影,「美中貿易休戰共識原本就很脆弱,如今更有可能在短期內化為泡影」。

華為事件會如何演變,中興通訊今年稍早的處境或許可供參考。

川普政府4月以中興違反美國對伊朗與北韓制裁措施為由,下令美國廠商不得向中興提供關鍵技術和零組件,由於中興對美商依賴甚深,美方此舉形同致命一擊,中興一度風雨飄搖。在習近平向川普求情下,美國之後解除禁令,但中興在香港掛牌的股價和禁令前水準相比,仍低了40%左右。

華為沒有上市,但亞洲供應鏈股價已受孟晚舟被捕事件衝擊,台灣的聯亞、華星光等華為概念股今天股價跌幅都超過9%。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分析,高通(Qualcomm)等原本就為智慧型手機買氣降溫所苦的晶片大廠也可能受害。(編輯:林憬屏)

(中央社東京6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華為公司財務長孟晚舟因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措施在加拿大被捕,但這非單一事件,而是華為和美國官方及民間十餘年來關係緊張最新事例。以下是彭博的重點整理。

1. 誰是孟晚舟?
孟晚舟是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除了擔任財務長,她還身兼華為副董事長。她在溫哥華遭扣留,並面臨可能引渡到美國。

針對華為是否違反美方制裁將設備出口販售到伊朗,美國當局早前已展開調查。華為表示,公司對於孟晚舟是否犯下任何不法並無所悉,美中兩國當局「最終將做出公正的結論」。

2. 這次事件將對美中關係有何影響?
由於美中關係正處於高度敏感時機,孟晚舟被捕,幾乎確定會造成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係更緊繃。

川普和習近平上週末才勉強同意,讓雙方愈演愈烈的貿易衝突休兵。中國科技業一直是川普特別在意的眼中釘,他以中國企業涉嫌竊取美方智慧財產權為由,合理化他對中國輸美貨品加徵關稅的措施。

而華為顯然是最具全球性的中國科技企業,業務版圖橫跨非洲、歐洲和亞洲。如今孟晚舟被捕,在中國可能會視為對中國傑出企業的攻擊。

3. 美國對華為有何顧慮?
華為於1987年由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師任正非創立,一直以來享有中國政府優惠待遇。一如美國政府,中國政府對於至關重要的通訊事務,仍不太願意仰賴太多外國技術。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官員和業界高層懷疑,華為主要替中國政府的利益服務。美國聯邦眾議院情報常設特別委員會(Hous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2012年發布的報告,便將華為和中興通訊列為可能對美國安全利益構成威脅。

這份報告質疑華為和中國共產黨的關聯。調查人員訪問任正非在內的數名人士,得到的結論仍是華為未能適當說明和中共的關係。

4. 華為的說法是?
華為一再否認和中共有曖昧關係,表示公司持有人是任正非和自身員工。但過去一年中國政府頒布的政策,被視為偏袒國內供應商,只令外界對華為疑慮加深。

華為究竟受到北京哪些財務或政治支持,仍不為外人所知。華為近幾年開始發布財報、投入更多行銷經費並加強和外國媒體聯繫,以努力提升公司透明度。

5. 華為還做了哪些事令美國心生警惕?
第一起重大事件發生在2003年,當時美國的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控告華為侵犯專利權,並非法抄襲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器使用的原始碼。此後陸續出現其他美國企業指控華為竊取智財權,包括摩托羅拉(Motorola)和T-Mobile美國公司(T-Mobile US Inc.)都曾對華為提告。

另外,在專門審查交易涉及國安風險的美國當局建議下,川普今年稍早否決博通公司(Broadcom Ltd.)對高通公司(Qualcomm Inc.)提出的惡意併購案。據稱否決理由正是顧慮博通和華為的關聯。

6. 華為規模有多大?
經過30年發展,華為已從區區電子產品經銷商茁壯成全球最重要的通訊企業之一,在電訊設備、智慧手機、雲端運算和網路安全等項目居領先地位。

華為去年全年營收總額約人民幣6000億元(約台幣2兆7000億元),超越美國居家修繕營建產品零售商家得寶公司(Home Depot)或航太業巨擘波音公司(Boeing)。

華為如今不僅是全球最大型電訊設備首屈一指的供應商,在全球各市場也都有舉足輕重地位。

7. 華為在哪些領域正成為全球新興勢力?
華為已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發展5G技術,目前在中國國內和國際上都是申請專利最多的中國企業,涵蓋範圍從數據傳輸到網路安全。華為現在可能擁有1/10的5G基礎專利,並加速發展配合5G網路預期將在2020年全面商業運轉。

除此之外,華為也正從事自家晶片設計,這對美國的高通構成直接威脅。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公司生產的麒麟系列行動處理器,和高通的驍龍(Snapdragon)系列晶片競爭。驍龍處理器受到南韓手機大廠三星電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Co.)和其他全球智慧手機品牌的廣泛採用。(譯者:張正芊/核稿:徐崇哲)

(中央社記者翟思嘉上海6日電)多年來,華為疑似牽涉中國軍方的神秘背景,一直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猜疑。在其副董事長孟晚舟被控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令被捕後,華為的崛起過程又再度被拿出來討論。

1987年華為在深圳成立,2012年開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訊設備製造商。目前,華為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僅次於三星電子,已成為中國科技龍頭。

不過,與一般公司的發展軌跡不同,華為多年來一直沒有上市,公司資金與管理狀況並不透明,加上創辦人任正非曾任中共解放軍團職幹部;華為前董事長孫亞芳,1992年加入華為前曾長期在中國國家安全部任職,外界因此懷疑華為有軍方、國安背景。

此外,任正非前岳父孟東波曾任四川省副省長,孟東波的上司四川省委書記楊超,擔任過中國前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政治秘書。任正非曾言自己與孟東波、楊超來往密切,華為的政治背景也更引人注目。

隨著華為朝國際發展,美國等西方國家憂慮日深,許多國家與地區逐漸封殺華為產品。2012年,美國眾議院調查委員會指華為可能涉及間諜活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目前,美國除了禁售華為手機,美國總統川普8月也簽署法案,禁止美國政府人員使用華為產品。

中美貿易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先制裁中興通訊,並將目標對準中國科技產品,外界皆預期華為會是下一個目標。這次以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令逮捕孟晚舟,外界關注是否是美國對華為開的第一槍。

此外,孟晚舟的身分連帶引起更多關於華為領導階層的討論。她是任正非的女兒、從母姓。1993年進入華為後一直行事低調,由財務系統基層做起,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的孟晚舟,儼然有任正非接班人的態勢。(編輯:林克倫)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6日電)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捕,引發科技股賣壓。分析師認為,華為事件對中國供應商的衝擊可能比台灣更大;法人表示,即使華為事件的影響淡化,手機供應鏈業績恐怕仍將續弱。

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加拿大政府於12月1日在溫哥華逮捕中國華為財務長孟晚舟,理由是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措施,當地法院預計12月7日舉辦聽證會,美國政府正在交涉引渡回美。華為也證實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的消息。

市場研究機構IDC研究副總監嚴蘭欣表示,如果華為事件持續擴大,將不只對台灣供應鏈有影響,對中國供應鏈的衝擊會更強,因為華為在中國的供應商比台灣更多;在台灣供應鏈方面,預期華為概念股包括台積電、大立光等,多少會因為手機終端需求減緩而受到波及。

近期部分台廠傳出將把部分生產基地移出中國,以避免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而被加徵關稅。嚴蘭欣認為,遷廠是企業重大決策,雖然華為事件被外界解讀為美中貿易戰的一環,也不太可能因為這個事件而讓企業加速遷廠。

華冠投顧分析師鍾騏遠說,華為事件需觀察中國採取何種態度,如果只歸類為私人企業因素,中國應該會用正向的態度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是私人企業因素,那後續的想像空間就非常大。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指出,華為事件的影響時間應該不會太久,反而需留意Android手機和iPhone銷售已全面轉弱;以往手機銷售旺季落在美國感恩節到聖誕節之間,供應鏈出貨高點更早,目前處於淡季,即使華為事件的影響淡化,供應鏈業績恐怕仍持續弱勢,要等到農曆年後才會看到股價落底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