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宣布對台軍售3.3億美元 著重台灣空防升級

(中央社記者鄭崇生華盛頓24日專電)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今天表示,已通知國會,美國同意軍售台灣價值達3億3000萬美元的武器,其中包含F-16的戰機備件在內。

DSCA今天在聲明稿中指出,國務院已批准,這次透過對外軍售 (Foreign Military Sales)的方式,向台灣出售包括F-16、C-130、F5、經國號與所有航空系統備件,以及其他相關的支援系統。

聲明指出,這次對台軍售將有助於「提升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也能提高受助國的安全與防衛能力,這是區域的政治穩定、軍事平衡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DSCA強調,這次對台軍售的提案是維持台灣所需的防禦能力,不會改變區域的軍事平衡。(編輯:高照芬)1070925




美批准對台3.3億美元軍售案 提供F-16戰機等備件
(中央社華盛頓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防部今天表示,國務院批准對台灣軍售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2億元)F-16戰機和其他軍機備用零件。

路透社報導,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在聲明中表示,批准出售「F-16、C-130、F-5、IDF及其他所有飛機系統和次系統備件,以及其他相關後勤元件和計畫支援」。

「這項研擬的軍售案藉由協助提升接收方的安全與防禦能力,將有助於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接收方一直以來、也持續是區域政治穩定、軍事平衡和經濟進步的重要力量。」(譯者:陳昱婷/核稿:盧映孜)

美国新闻网站Axios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美国正在计划对中国发起一场抨击中国的大规模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攻势。

该新闻网援引两名没有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提供的消息报道说,美国的攻势不仅限于言辞,而且还颇具实际内涵,跨越白宫,财政部,商务部和国防部等不同政府部门。

报道称,白宫计划在未来数周内提出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指控,包括公布有关中国针对美国公共和私营部门敌对行为的新的信息。有关部门已搜集整理出大量的数据,足以指证中国进行网络攻击,干预选举和盗窃知识产权。其中一位消息人士对Axios新闻网的记者说:“我们将证明中国是如何渗透美国的,以及我们将如何反击。”

白宫消息人士表示,积极主张发动这场新的攻势的是美国的国家安全部门,有关网络威胁的文件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特朗普总统的办公桌上。该报道说,特朗普总统虽已表示首肯,但目前还不清楚他在多大程度上积极推动了这一计划。此外,预计特朗普总统还将会继续积极评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维护他们之间的关系。

(中央社北京24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和美國關係近月來迅速惡化,美對中實施貿易戰以來最重大關稅行動,中方則突然取消雙方貿易和軍事會談。面對美國新的敵意,許多中國民眾懷疑,國家是否已準備好接受挑戰。

美國24日起正式對規模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貨品加徵關稅。彭博則報導,中方22日已取消原訂本週在華府進行的美中貿易協商。北京22日則宣布,延後25日至27日的中美兩軍聯合參謀部對話會議,以抗議美方以違反對俄羅斯制裁為由,懲罰中國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長裴若思(Jane Perlez)撰文指出,隨著中美間針鋒相對和競爭情勢加劇,北京目前擔憂的是,已習慣國家經濟快速擴張的中國民眾,將如何因應貿易戰帶來的變化,以及國內局勢穩定可能受到的衝擊,這也是中共當局最在意的。

不時提供中國政府建議的私募基金投資人劉斯宇(Charles S. Y. Liu,譯音)表示,中國人民有心理準備忍受貿易衝突拖長。「中國人較能容忍痛苦,因為我們過去窮了很長一段時間,富有僅不過10年。」

然而,其他許多人卻感到擔憂。部分人士強烈呼籲中國領導階層抓住機會,讓中國經濟進一步朝市場開放和企業民營化發展,不再允許效率不彰的國家部門勢力深化。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受訪時表示:「當(美國總統)川普採取保護主義策略,中國應該要開啟大門,強迫國有企業改革。」不過他說,他的建議遭到當局忽略。「我沒收到任何回應。沒有人聽我的。」

另有中國人士認為,中國本可避免美國敵意升高,只要國家主席習近平延續鄧小平所設定、前幾任領導人遵循的「韜光養晦」政策。但習近平卻大力炫耀他的兩項野心勃勃計畫:「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兩者都招致川普政府批評。

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研究員孫雲說:「同樣的事可以不需要用這麼自大的態度去做。我相信中國決策圈人士確實希望見到更多作為,以及更為強勢。但習近平做得太過頭了。」

中國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羅建波曾替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撰寫一篇文章,在中國社群媒體間廣傳,內容對國家自負和過度伸張勢力提出警告。他指出,德國、日本和蘇聯就是20世紀新興強權因「魯莽和衝動」而失敗的案例。

羅建波寫道:「想起平日裡年輕網民們熱議的話題:中國的敵人究竟是誰?是美國、日本,還是俄羅斯?其實冷靜想來,他們或許都不是,中國的敵人是中國自己。」

從多方面來看,美中關係如此迅速惡化,出乎中國政治菁英階層意料。儘管北京投入相當多資源來研究美國,但中方似乎不太了解,華府對中國的敵意不僅來自共和民主兩黨,也不僅限於貿易事務。許多曾主張和中國維持良好關係的美國企業界領袖,在經歷挫折後,如今都支持對中國採取較嚴厲的措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表示,中國政府需要接受新現實,並告訴中國人民,接下來的奮鬥,可能是中國要作為強國生存下去,所必須經歷長期抗戰的開始。

他說:「我們應該讓人民充分了解,這場貿易戰不是短期競賽,而是一場將決定中華民族前途的競賽。」

沃尔茨堡大学教授费多丽认为,中美贸易战并不单纯是贸易问题,否则双方能够通过具体措施予以解决。她观察到,中国内部对于该如何应对,有非常激烈的讨论。

德国之声:您觉得,中美这场贸易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费多丽(Doris Fischer):首先,对一些人来说,当然是美国对中国的感知–这场贸易战是美国先发起的。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不断累积了一些与中国谈判、包括贸易也包括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沮丧感。

其次,中国政府的一些经济政策上的宣言,令美国感到惊吓。特别是所谓中国制造2025中的工业政策和补贴承诺受到批评。

不过,真正令美国受到惊吓的是:中国希望在2025年达成一定目标,在2049年跻身发达工业大国,在产业链中不再作利润微薄的世界工厂,而是成为科技领头羊,在工业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现在美国在许多领域所作的。

所以,这样一个宣言:我们要在2025或2049年与美国和其它工业国家平起平坐,在美国敲响警钟:他们说,好,但是用什么样的措施?是公平的?是我们能承受的吗?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如果平起平坐,那会出现制度的竞争。

再就是,在美国看来,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与我们德国人不同。我们已经习惯于经济上强大,但军事上不一定。但美国的军事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和平中的作用与其经济实力紧密相关。那么,如果中国在经济上宣告将平起平坐,但其政治制度并不改变,那意味着什么?

不单是贸易问题

这样让中国人如何避免这场冲突变得很难。

因为,如果这就是个贸易问题:比如中国的贸易顺差或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那相关人员是愿意谈判的,也有解决措施:我们现在ABC三步走,然后很可能是有效的。

但如果美国说,你们要收回中国制造2025战略,那中国就会说:这不行。这是干预我们的经济政策。这是我们百年国庆的目标。我们不能接受美国说,你们不能有这样的雄心。这是中国的明确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