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早报数码
本地代购网站ezbuy和中国电子商务巨头淘宝近日隔空交火,而这场交锋不仅牵动订单受影响的成千上万个网购客户,也揭露了本地代购业者和淘宝的“七年之痒”。
2010年,本地迎来首个淘宝代购平台——ezbuy,多家类似平台也在下来几年内迅速冒起。七年过去了,双方最初的“甜蜜关系”渐渐出现裂痕。掌管淘宝的阿里巴巴集团对新加坡市场虎视眈眈,原本带给淘宝更多客户的本地代购平台,一夕之间成为竞争者,本地客户的心成了他们的共同目标。
从伴侣变成情敌,本地初露头角的代购行业何去何从?zaobao.sg让你通过五点理清淘宝和本地代购业者之间的爱恨情仇。
1)弥补淘宝初期的市场空白
代购与淘宝情窦初开淘宝购物平台2003年成立,尽管在中国深受欢迎,但在成立初期,网站上没有任何转运服务。这意味着,身在海外的消费者只能望洋兴叹。
随着大批熟悉淘宝平台的中国人到新加坡工作和读书,本地也开始出现对淘宝的需求,热爱购物的新加坡人也很快地赶上这股“淘宝热”。
然而,早年的淘宝对本地受众群来说困难重重。问题就是商机,ezbuy等代购开始提供淘宝代购服务,从中赚取代理费。对华语程度不佳或非华族的新加坡人而言,华语为主的淘宝网站难以使用。
代购平台提供翻译服务,顾客只需剪贴淘宝商品的网址,代购平台就会把内容译成英文,顾客也可用英文完成剩余的交易程序。
此外,顾客最担心的就是在海外平台购物时遇到货不对办的情况,大部分代购业者因此会在转运前为商品进行一轮检查,让顾客购物时更安心。

2) “蜜月期”你侬我侬 本地代购业者蓬勃发展
本地消费者对淘宝的需求为代购业者带来庞大的商机,代购服务也间接养大了国人对淘宝的胃口。
本地代购行业过去七年来蓬勃发展。除了规模最大的ezbuy,本地四家主要淘宝代购业者还包括SGshop、oops.sg和Peeka。
ezbuy共有超过300万名用户,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平台,从起初在油池一带的一个住家客厅,扩展到东南亚各地的八个办公处。
SGshop和Peeka也在过去几年内分别累积了20万和3万人的顾客群。
3)半路杀出“第三者” 关系微妙
新加坡网购市场蓬勃发展,阿里巴巴集团也加紧进军本地市场的步伐,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阿里巴巴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尝试排除第三方代购业者,直接为淘宝的海外顾客提供国外转运服务。淘宝和代购业者之间,也开始出现微妙的竞争关系。
战局去年起越演越烈,阿里巴巴先是宣布以约10亿美元(13亿新元)收购东南亚电子商务平台Lazada的控股股权,随后在今年3月,在Lazada增设淘宝专页,直接售卖淘宝商品。
这意味着,代购业者不再抱有语言上的优势,顾客可以在不支付代理费的情况下,同样以英文为媒介语购买淘宝商品。Lazada目前唯一的劣势是,并非所有淘宝商品都在Lazada上出售,该网站上也不提供剪贴URL的功能。

4)本地淘宝代购业何去何从?
枪打出头鸟,阿里巴巴对大规模代购平台不再坐视不理。阿里巴巴在淘宝上发声明指ezbuy“短时间集中下单、加价牟利等种种做法,早已超出了代购范畴,是一种典型的黄牛行为”,并以违反用户协议为由,在上月初11.11促销展开之际冻结ezbuy的上千个淘宝账户。
ezbuy则在社交网站上喊冤说淘宝“太欺负人”,指本地代购业者在中国的网络世界里是“最卑贱的蝼蚁”。ezbuy本月8日在网站上向受影响的顾客发出通告,指“公司正不断地改进作业计划,并不懈地寻找突破局限的新方法。”声明中也指出,公司已解决大部分11.11期间遭延误的订单。

5)无辜卷入的消费者该怎么办?
ezbuy在通告中强调,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订单延误的问题,并承诺“若公司竭尽全力后,仍无法送达货物,必定会提供全额退款”。但ezbuy并未列明退款期限,因此受影响的顾客如今只能耐心等待。
ezbuy目前已经暂停淘宝的代购服务,规模较小的业者SGshop、oops.sg和Peeka的淘宝代购服务则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