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6日宣布,将在3年内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人造反式脂肪,以助降低心脏疾病发病率。
人造反式脂肪问世已经一个多世纪,一度被认为是工业时代一项突破性的发明,广泛用于甜点、油炸食品等的加工,如今却被视为“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心脏负责”
反式脂肪又名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是部分氢化处理的植物油。部分氢化油具有耐高温、不易变质、存放久等优点,在蛋糕、饼干、速冻比萨饼、薯条、爆米花等食品中使用比较普遍。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6日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部分氢化油在人类食物中的使用没有被“普遍认可为安全”,这一机构最终决定实施已经酝酿一年多的禁用令。
按照禁令,美国食品生产商必须在3年内调整产品配方,剔除部分氢化油成分,或向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申请在产品中添加部分氢化油的特别许可。2018年6月18日以后,除非获得批准,美国市场上的加工食品将不再允许添加部分氢化油。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表示,禁令只涉及人造反式脂肪,一些肉类与奶产品中天然存在的少量天然反式脂肪无法避免,不受此决定影响。
这一机构主管斯蒂芬·奥斯特罗夫说:“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人造反式脂肪主要来源的行动显示了这一机构对所有美国人心脏健康的责任。”
按照奥斯特罗夫的说法,这一禁令预计将减少冠心病发生率,“每年预防数以千计的致命心脏病发作”。
“百害无一利”
早在2013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已初步决定禁用人造反式脂肪。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到,这项禁令酝酿多时才最终出台,缘于美国餐饮业界反弹。
更换油脂可能导致食品加工工艺、成本、口感等多方面改变,因此引发美国食品生产商顾虑。据新华社驻华盛顿科技记者林小春了解,人造反式脂肪在美国食品业普遍使用,一方面缘于氢化油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存放、成本较低等优点,另一方面在于美国人对食品口感的要求。
林小春说,当地曾出现食品生产商更换油脂、减少反式脂肪使用后遭顾客投诉食品味道大不如前的情况。
不过,在美国科学界,就人造反式脂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美国医学研究院近年研究表明,摄入反式脂肪会提高所谓低密度脂蛋白、即坏胆固醇的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罹患心脏病的风险。研究报告说,反式脂肪不是必需品,不存在所谓的摄入安全水平,建议人们尽量少吃含反式脂肪的食品。
200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要求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明反式脂肪含量。这一机构说,这项规定和食品生产商调整产品成分的措施已经促使美国反式脂肪消费量在过去10年中减少78%。
不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说:“尽管反式脂肪摄入量已经显著减少,但目前的摄入量仍是公众健康隐患。”
标识存漏洞?
有健康倡导组织质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禁令,尤其是针对食品包装上反式脂肪酸含量标识的相关规定,存在“漏洞”。
总部设于华盛顿的“环境工作小组”研究部门主管勒妮·夏普在禁令出台当天说:“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没能堵住允许加工食品生产商避免完全公开(产品成分)的标识漏洞。”
按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如果每份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5克,生产商可以在包装上标示反式脂肪含量为零。
“环境工作小组”说,消费者如果食用几份所谓“不含反式脂肪”的食品,可能“不知不觉间吃下数克这种危险物质”。
此外,这一组织还质疑,禁令没有有效防止食品生产商使用精炼油、完全氢化油、乳化剂、调味剂和着色剂等“其他隐蔽的反式脂肪来源”。
新华国际客户端获悉,同一天,代表美国大约300家主要食品和饮料生产商的食品杂货商协会发言人罗杰·洛说,这一机构计划近期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递交把部分氢化油作为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的申请。
洛说,这一机构试图证明,部分氢化油少量使用“与正常饮食中所含天然反式脂肪一样安全”,“这正是零与接近于零的区别”。
林小春走访美国超市后发现,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牛奶等许多食品都标识着反式脂肪含量为零。但实际上,按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规定,这只能说明每份食品的反式脂肪含量都低于0.5克,并不意味着其中天然反式脂肪也被消除。
中国相关标准
2011年11月,针对媒体报道较多的反式脂肪酸问题,当时中国卫生部正式做出回应:卫生部已组织开展反式脂肪酸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程序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必须在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同样,标准中还规定,如果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就可以标示为“0”。
标准指出,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克,过多摄入有害健康。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过多摄入有害健康。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2013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式发布《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评估》显示,我国居民通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0.16%,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也仅为0.3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
本次评估还发现加工食品是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占总摄入量的71.2%,其余为天然来源。在加工食品中,植物油的贡献占49.8%,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较低,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均不足5%。市面上多数品牌的咖啡伴侣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很低。
《评估》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总体较低,但调查发现约0.4%的城市居民摄入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消费量还会有所增加,烹调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因此业界、政府、科学界和消费者都应当给予适当关注。(记者郜婕,编辑张伟,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潘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6日宣布,人造反式脂肪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将在3年时间内彻底消除美国食品体系中的人造反式脂肪。那么,中国人的反式脂肪摄入情况如何,是否也应该禁用反式脂肪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韩军花,她曾参与过中国首个反式脂肪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与相关政策制定。在她看来,中国居民目前反式脂肪摄入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限量值,暂无干预的必要。但她也提示民众,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应该更加注意食品营养标签,尽量减少反式脂肪摄入。
反式脂肪又称反式脂肪酸,它对健康并无益处,也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食用反式脂肪将会提高罹患心血管病的机率,被认为存在健康风险,甚至有人其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
美国FDA叫停在食品中添加人造反式脂肪,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韩军花告诉记者,美国是世界上人均反式脂肪摄入量最高的国家,禁止添加人造反式脂肪是出于现实考虑,而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并不相同:“我们做过评估,中国人远远达不到限制或者做出警示的程度,因为我们的膳食结构和美国差别很大,另外饮食习惯也不一样。我们的评估认为,反式脂肪给我们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0.42%,而美国人超过5%,也就是他们摄入反式脂肪的量是我们的十倍。”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对中国人的反式脂肪摄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风险评估,结论认为,就反式脂肪占总能量摄入的比重而言,中国居民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的限量值,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
反式脂肪的摄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即加工来源和天然来源。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于油脂的部分氢化及植物油的精炼脱臭,另外烹调时油温过高(>220℃)也可产生少量反式脂肪。天然反式脂肪主要存在于脂肪、奶油、黄油中。目前,加工食品是中国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的主要来源,占总摄入量的七成以上,其余为天然来源。在加工食品中,植物油的贡献占一半左右,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较低,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均不足5%。
可以说,反式脂肪对现代食品工业至关重要。美国此次在加工食品中叫停人造反式脂肪,那么应该用什么来替代呢?韩军花说:“现在其实很多原料可以代替氢化油,普通棕榈油和动物油也可以。当时出现氢化油就是为了代替动物油,现在不让用氢化油了,再回去用动物油,从长远的健康效益来说不一定能达到理想效果。我觉得更多是要做好膳食指导,要消费者选择健康膳食,控制总的油脂摄入量,这个是最关键的举措。”
尽管目前中国居民的反式脂肪摄入量并不多,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含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消费量还会有所增加,烹调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因此专家提示民众还应当给予适当关注。
有不少人认为,凡是酥脆的加工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真的是这样吗?普通人应该如何鉴别哪些食品含有反式脂肪呢?韩军花介绍说,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标签:“要学会看标签。即使同样是饼干,你也没法区分,哪类(反式脂肪含量)高哪类低,现在食品工业有很多可以代替的。我们以前觉得起酥油里很高,但是现在也有很多起酥油不用氢化油。所以还是要学会看标签,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两者结合做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判断这类高,那类低,这既没有科学证据,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目前,中国明确规定婴儿食品中不得使用氢化油。使用氢化油为配料的食品,要强制标注反式脂肪含量。专家提示,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反式脂肪与早期生长发育、2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关,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偶尔摄入反式脂肪对健康威胁不大,完全没有必要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