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免票PK“门票经济”

  漫画/陈彬


从昨天(25日)起,全国5A级景区三峡大坝对中国游客免收门票,免费对象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华人和华侨,而外国人游览景区则仍需购买每张105元的门票。这一消息给即将迎来“十一”黄金周的国人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它对于国内旅游市场管理的改革也将发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免费游”为旅游经济注入新理念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三峡大坝有长达600公里的水库,大坝左右岸安装的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它和葛洲坝一起,已经成为世界罕见的人造新景观。整个三峡大坝景区,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的魅力集于一身,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每年旅游高峰期间,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三峡大坝景区都会出现游客“井喷”,自然,这些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源给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包括三峡大坝景区收取的门票。

  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凝聚了国家财政的巨大投入和全国各地的慷慨支援。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动工,到2009年全面竣工,历时15年,总投资高达4954.6亿元人民币,100多万当地居民因工程建设需要而移居全国很多省份,移民安置地政府和老百姓都作出了利益的牺牲。因此,在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全国民众都作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民众都是它的“投资者”。但是,当他们来到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大坝看一看的时候,却需要掏钱才能进入,一个用全国民众的真金白银堆砌起来的巨大工程竟然成了当地敛财的通道,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因此,三峡大坝景区向国人免费开放,实际上是一种正本清源,也是三峡工程对其“投资者”的应有回馈。理清了其中的脉络,就可以理解三峡大坝景区继续对外国游客收费的道理所在了,因为外国人在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并未作出贡献。

  尽管如此,此次三峡大坝景区能够向国人送出“免费游”红包,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旅游业被作为“无烟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方重要的经济来源,其中的一大块就是门票收入。很多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将景点圈占起来向游客收取门票,而且不断涨价。就在最近,借着“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即将来临之际,很多旅游景点的门票又往上涨了一大截。这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但是由于旅游景点都是唯一性的,因此民众对此又无可奈何。在此情况下,三峡集团和宜昌市政府能够“逆袭”送出“免费游”红包,颇有一种“壮士断臂”的精神,而选择在“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前夕作出这一决定,更体现了其让利于民的决心。

  今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旅游业,要求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高度。可以期待,旅游业在我国将迎来一个大发展。但是,很多地方对于旅游经济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门票收入。其实,旅游经济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消费行为,游客到一个景点旅游,需要食宿,还会购买当地的土特产,这种由旅游带动起来的衍生消费也有很可观的市场能量。如果发展旅游经济只是局限于景点门票涨价,反而会对一部分游客起到阻遏作用,而当游客被高价门票阻挡住的时候,他们所带来的衍生消费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三峡大坝向国人送出“免费游”红包,从短期来看,似乎会减少旅游收入,但这使三峡大坝景点在民众当中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促进当地的旅游衍生消费出现增长。

  三峡大坝景区的“免费游”红包,在目前由政府倡导的促进旅游业发展中还不多见,但这一行动为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理念。地方政府应该向三峡集团和宜昌市政府学习,不为眼前的短期旅游所惑,而是将旅游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拉高综合消费这个长远目标上来。 周俊生(上海 学者)

  公共景区免费不是福利而是权利

  三峡大坝从9月25日起,国人免票外国人仍需买票,一时之间,“给力”、“扬眉吐气”等评价不绝于耳。客观来说,尽管景区免费是好事一桩,但不得不承认,此举更像是一场营销炒作。一则,国人免费外国人不免费的方式,仍然存在争议,如是否有歧视外国人之嫌?是否只是炒作的噱头?二则,恰巧在十一前夕,正好是公众关注旅游的时候,此时三峡大坝景区推出免费政策,并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且又没有花广告费,可谓高明的营销手段。

  即便三峡大坝对国人免费有营销炒作的嫌疑,我们还是希望这样的炒作多多益善,更希望这成为各大景区告别门票依赖、开始转型升级、开启免费时代的契机。毕竟,与国外景区相比,国内景区门票的确偏高,5A景区早已集体进入“百元时代”。而国外呢?日本富士山免费;美国 “大都会博物馆”最高票价也就30美元,还可以随意“砍价”;法国卢浮宫门票也约合人民币85元…… “徐霞客们早已变成宅男”的调侃,便是国内景区门票过高最为形象的注脚。

  此次三峡大坝开启免费时代,并非没有前车之鉴,杭州西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数据显示,杭州西湖从2002年10月起,开始免收门票,研究者称,西湖当年失去了600万元门票收入,但景区内的茶馆餐饮纪念品商店等商业租金增值700万元。而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西湖免费十年,杭州的境内外游客人次数增加了2.1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3.7倍。数据从来都不会说谎,它总以量化的评价,给你提供最为直观的参考。

  三峡大坝如今对国人的免费,很难说不是以西湖为参照物。不过,对于三峡免费,仍有一些期待与希冀:一则,希望三峡的免费是永久性的,不要朝令夕改,应持之以恒,如此才能如西湖一般及时转型,告别门票依赖;二则,希望三峡大坝别搞花架子,即免费应该是货真价实的“免费”,而不能被“票中票”所消解,对于景区内的增值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景区本身而言,不该再有小范围内的门票。如此,三峡大坝的免费,才能赢得民心。

  公益性与公共性,理应成为山水景区的本质属性,毕竟,这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应该全民共享,没有谁有权圈起来收钱。既然如此,就不能让山水景区成为一些人的摇钱树,让景区成为某些利益团伙的后花园。诚如知名旅游专家刘思敏所言,“建立国家公园、省立公园预备清单制度,确立合理成本+合理利润的门票形成机制,仿效上市公司公布年报,透明、公平,才是现实之道。”换言之,在推进景区回归公益性的路途中,呼吁景区公开账本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对于三峡大坝的免费,很多人认为,这是红利、福利,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权利而已。一个必须重复的常识是,山山水水这样的景区资源,本来就应该属于公共资源,一些管理景区的企业,也应是公共资源的看门人,而不是“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商人。虽然三峡里修建了大坝,但三峡大坝这个景区的投资、修建与维护,大部分也是由纳税人埋单。三峡大坝这个景区如此,其他景区亦然。既然纳税人已经埋过单,又怎能让他们“二次埋单”呢?

  遗憾的是,这些年,免费或票价很低的景区很少,让游客们习惯了“高门票”的时代,当“高门票”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如今稍微有个景区免票,一些人就会有种感恩戴德的感觉,认为这是景区给的福利,这其实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作怪。就此来说,三峡大坝的免费,只是公众权利的一种回归,希望这样的权利回归,能够再多点。如此,景区才能告别门票依赖,旅游产业才能步入长远发展的正轨。 龙敏飞(云南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