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象徵台灣農工時代發展的庶民美食文化,收先想到的一定是香噴噴的滷肉飯,而提到滷肉飯,最有印象的就是長著一臉大鬍子的「鬍鬚張」。
而聞名遐邇的滷肉飯到底怎麼來的呢?原來,鬍鬚張的創辦人張炎泉,原本是一位從雲林北上謀生的家具木工,因為比不上機器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的對手,為了養家活口,不得已改行做小吃。他曾經賣過肉粥、油飯,但因為該類型食品不好照顧或對顧客喜好難以掌握,因而生意不佳,最後才改賣滷肉飯搭配排骨酥湯,沒想到因此而大受歡迎。也因為生意太好,好到沒時間剃鬍子,所以滷肉飯張老闆就變成了鬍鬚張。
張炎泉的長子張永昌,童年時期就在路邊攤度過,每天中午跟著父親開始備料、預做蒸煮等作業,亭仔腳總是穿梭著這一位瘦小男孩,幫忙端送食物、收放碗筷,臉上始終帶著認真的表情。這是一家全年無休的小店,「我們是用生命與顧客交陪(交際往來),這也是鬍鬚張的價值所在。所以老顧客都知道鬍鬚張,連颱風天都會營業,風雨稍歇就能吃到一碗熱騰騰的飯、燒滾滾的湯。別的攤販笑我們傻瓜,颱風天能做多少生意?可是,父親會反向思考,別人不做,我們更要做,反而因為競爭對手少了,颱風天我們的生意特別好!」張永昌說。鬍鬚張在路邊攤階段,不但靠產品建立了好口碑,勤奮、熱誠的服務,也在顧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十年後,魯肉飯仍忠於原味,「鬍鬚張」卻搖身一變為一個品牌,一個跨國連鎖企業,而當年的男孩傳承父親的事業,並發揚光大,成為鬍鬚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每每被問及企業願景時,他即以一貫認真的表情宣告:「我們要賣魯肉飯賣到全世界都知道!」從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攤販,變成提供顧客一流產品、一流服務的企業,年營業額高達新台幣六點六億元,全台有三十家直營門市,在日本也有兩家分店,鬍鬚張不但成為台灣魯肉飯的龍頭,更在中式速食連鎖品牌中,佔有一席之地。2010年七月,鬍鬚張歡慶創業五十週年之際,與中華航空合作,提供華航飛美西國際航線機上餐,讓世界各地的旅客,都有機會在搭乘華航班機時,品嚐到道地的台灣味,而此時,鬍鬚張的研發小組為了克服中國餐飲症候群的問題,以蔬果熬煮精華取代了味精的使用,讓每位更加上了健康,讓組織不但陸續通過2000年版ISO 9001認證、經濟部商業司健全連鎖加盟總部機制計劃評鑑優等、經濟部商業司GSP服務認證、並榮獲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台灣訓練品質系統」服務計劃(TTQS)金牌標竿獎之後,為了要求更高的食品安全規格,張永昌不惜斥資新台幣四千萬元,重整中央工廠,並申請HACCP認證,達到食品安全的最高認證ISO 22000。
這時候為了避免企業老化,張永昌董事長也接受了年輕人的新一代文創理念,將父親肖像拿來提供創作,加入年輕人的Rock元素;只是,看到父親肖像變成了骷髏頭,心中其實萬分鼻酸不捨,不過仍然尊重年輕人的創作,這需要何等胸懷呢?因為他總是說「同行非冤家,異業可為師」,時代不斷地推進,企業需要不斷推新,這樣,本土味才更有機會飄香到世界各地。
節目來源:臺灣好漾/許傑克
資料提供:張永昌、聯合文學
播出時間:20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