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5月7日电 (记者 张芹)位于武汉市楚河汉街商圈的武汉英国签证申请中心新址7日正式对外开放。
英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卫渟瀚透露,将于今年设立的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有意选址汉口地区,届时将更加方便华中地区民众办理英国签证等各项业务。
为应对持续增长的中国公民入境需求,英国近期对在华设立的12家签证申请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占地面积和服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完善。
英国签证及移民内政部地区经理贺梅瑞介绍,位于武汉的签证中心面积由之前的111平方米扩大至240平米,办理签证流程更加简化,申请人平均7个工作日就可完成签证过程。
据统计,自2005年英国在武汉设立签证申请中心以来,每年申请量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3年全年,武汉签证中心共收到超过1万份签证申请,较2012年增长43%。
贺梅瑞表示,今年夏天英国还将推出针对中国客户的“24小时签证服务”。这项服务可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签证申请,费用为600英镑。
此前,中国政府正式批准英国在武汉新设总领事馆,对此卫渟瀚透露,英方与中方正在协调具体开业时间,目前还在进行各项筹备。届时,武汉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香港之后,英国政府在华设立的最新一个总领事馆。
卫渟瀚表示,他非常看好武汉经济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英国总领事馆的设立将为双方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提供更好地服务,其中,协助英国及武汉企业相互投资,开展商业活动将成为总领事馆的重要工作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在1861年汉口开埠时,英国就在汉口沿江的天津路设立第一个领事馆,这一武汉开埠最早领事机构于1951年关闭。截至目前,法国、美国、韩国3个国家在武汉设有总领事馆。
此外,日本、泰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正在筹划在武汉开设领事机构。为此,武汉市拟在汉阳墨水湖建设能容纳40家领事馆或代表处的外国领馆区。
1861年,英国人在汉口设立第一个外国领事馆;时隔150年,英国政府又决定在武汉设立总领馆。同为英国领事馆,两者的意味却已大不相同。前者是耻辱的殖民入侵,后者是国力提升之后的友好往来。
旧日的英国领事馆依然保存至今,位于天津路10号,但早已不是最初的样貌,而它所记载的一段岁月,也已经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若不是尖顶上的十字架依然矗立闪耀,从天津路经过的人都很难注意到这座并不高大的建筑,即使有意去寻,也得费一番周折。而当终于站在它面前,心头是深深的疑虑和不能置信,这就是昔日无比尊贵的英国领事馆?怎会如此毫无气势、倾颓残败?
旧时的英国领事馆是连绵成片的建筑群,如今只剩下这幢已然荒废的小楼,被高大的围墙层层围住。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几乎将楼体完全遮掩,墙头疯长的野草,显示出久未住人的迹象。一旁或许也曾为办公楼的建筑,已经被凿空改作了停车场。
只有那透着浓浓英式风格的墙面、独特的拱形雕花门窗,坚固气派的外观,还依稀可见当年统领英租界、睥睨汉口的恢弘盛景,但更多的,都已消陨在时光里。
建于1861年的旧英国领事馆,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原有房屋包括领事馆办公楼共4幢,其中有领事官邸13间和办公室、住宅23间,以及雇工住房7间,面积1813平方米。如果算上周围花园的话,共有近2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和花园,搁在如今寸土寸金的汉口,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英领事馆驻留汉口的时间长达86年,彼时的老汉口街道拥挤脏乱、嘈杂不堪,民生凋敝,但英租界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住在租界里的英国人过着和当地人不相往来的、独立的、高华人一等的殖民主义者的生活。他们的日子过得闲逸奢靡,一直保有喝下午茶的优雅习惯,并且还建有巨大奢华的西商跑马场,面积是解放公园的三倍。
1924年,有人撰文描述汉口当年的租界风景:“大厦连云,洋楼高耸,园圃夹于其间,林木葱郁绿叶参差,街道宽整,俄界用沥青,其它用细沙,洒水润之,时时清扫,无纤尘,较沪为优……”。由此可见,租界内的风流富庶,即使与上海相较,也是丝毫不弱的。
但英国人也并非毫无烦恼。习惯了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乍一来到武汉这样寒暑分明的地带,的确有些难以忍受。但他们自有应对之道,砖墙门窗厚实,将寒流阻挡在室外,加上壁炉里温暖的火光,日子如同英伦岛一般平静闲散。
岁月有双翻云覆雨手
1951年4月,英国驻汉领事馆关闭,正式撤馆那天,最后一位离开的英国驻汉代总领事是赖尔先生。赖尔走出官邸的拱顶大门,走下五级石头台阶,两扇木框玻璃门在他的身后关上。他离开汉口,并且再也没有回来,标志着一段历史的彻底结束。
86年,对汉口来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年月,有许多发黄的往事早已被时间的风吹散,无从考证。但是无论人事如何更迭,房子依然立在当年的地方,以无声的语言诉说过往。
时过境迁,一个多世纪的风雨过去,曾经风光无限的英国领事馆早已不复当年:大花园被平地而起的居民楼替代,官邸和住宅也因各种原因逐年毁损。站在破败的门楣下,仰望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地,很难不让人感叹命运的翻云覆雨手,穷富荣辱,变幻不过朝夕之间。
旧的已远走不可追,也不必追,因为历史总在往前发展,一幢楼的衰败反衬的是时代的进步。英国人第一次在汉设立领事馆,意味着我们被迫接受一个外来民族的入侵,只能以仰望的姿态羡慕着霸占我们土地的殖民者的生活,而今,我们是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的英国领事馆,以利于两国平等往来。这段从屈辱到尊严的道路,我们走了150年。
英国驻汉口领事馆官邸
——1861年建
一、荒滩上建起来的领事馆官邸
资料:汉口英国领事馆官邸,位于汉口天津路10号,现武汉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和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办公地。
汉口天津路,垂直紧接着沿江大道的一段,早年间不叫天津路,叫做宝顺路,因英国在上海的商行宝顺行而命名。1861年,英国人开着军舰顺着长江来汉口设立租界,上海宝顺行行主(行主:指洋行的董事长)随行。汉口英租界开发早期,英国政府耗资不少,譬如沿长江江岸筑堤铺路盖房子,依赖上海宝顺洋行的大数额借款,后来,将紧靠汉口英国领事馆馆舍侧边修建的一条街命名为宝顺路,以资纪念。1949年,武汉解放,后两年,1952年,英国领事馆撤离汉口,宝顺路与上段的天津路合并,统称天津路。
根据汉口英租界略图:从胜利街(早年叫湖南街)和天津路十字交叉的街口往长江边上走,过鄱阳街和洞庭街两条横街,离沿江大道还有不多一段距离的街边,耸立了几幢两层楼的西式宅子,这就是英国领事馆和领事馆官邸。
英领事馆官邸,原名“英国工部长官官舍”,建于1861年,属于汉口最早的领事馆建筑。曾经有房屋三幢,连同周围花园共16320平方米,集办公与住宿于一体,既是英国领事馆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也是总领事及副总领事的官邸。目前仅存的这幢楼,建筑历史长达一百四十年,是武汉市近代城市建筑之中年代最早的一幢。
汉水旁边的老街汉正街,商贾云集市像繁华。居民沿着汉水堤边一顺溜地建起吊脚楼,一半在岸一半临水;河面泊满大小木船,帆布高张、巍鄙林立……一幅水墨市井风俗图。
武汉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历史由西方人开始。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同年6月,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上签字,之中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同年11月,英特使和清政府代表在上海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条约签字当天,英国特使额尔金率两艘巡洋舰和三艘炮舰从上海起程,沿长江勘查至汉口江面停泊窥测地形。”
这一段文字言简意赅,一串时间表几个时间段跳动得飞快,还没等人看明白,英国人的炮舰就由长江口开到了长江中下游。中国人习惯的古老的悠闲的时间节奏被打乱了,西方的殖民者讲究的是办事效率。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外国与清政府订约通商共有二十个国家,至1911年(宣统三年),包括英、美、俄、日、德、法在内,共有十四个国家的领事驻汉口。从那之后一直到1920年以前,汉口的商业贸易、外事往来、城市建筑以及其他工业和手工业发展迅猛,势头直逼上海,成为除上海之外中国第一繁华兴盛的大都市,只是后来数十年里逐渐地衰落。之所以繁华是因为交通的便利,之所以后来衰落也是由于交通的便利——京汉铁路和长江、汉水水道,南来北往,东西贯通,既是商贸通达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口开埠,来汉经商的外国商人和商行逐年增多,其中最早的是1864年来汉的英商怡和洋行和英麦加利银行,以及1868年来汉的英汇丰银行。在这之后,各英国商行和英国其他的行业的公司接踵而至。有资料显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英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控制和影响超过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政治和军事的依赖,以及大英殖民帝国的海外殖民势力逐渐削弱,才稍稍有所改变。
1861年之后,清政府沿长江江边割地为英俄德法日五国永久性租借使用,租界区产生了,汉口城区渐次随租界区向东迁移,向长江下游地段迁移,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汉口。当年英国领事馆官邸建成,天津路(也就是宝顺路)一带根本就没有路,没有街区,没有建筑物,那时候这里根本就不像一个城区,大片荒凉的江滩上只有几户农家,搭几间茅舍,种几块稻田,江滩边长满了芦苇,水退了一片白沙,水涨了一片汪洋,数只灰色鸥鸟翩然来去。
1865年,英方耗银二十万两在英属租界的长江边修筑大堤,沿着堤的内侧修路,称为河街,即今天汉口沿江大道。将河街与领事馆官邸间的荒地顺带填成草坪和花园。当时,英领事馆所属的花园面积开阔得令今天的汉口人无法想象。
稻田茅屋沙滩泥塘,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一块掠夺来的滋养地。大面积的草坪,繁茂的花园,绿草茵茵,鲜花盛开,凉风从江面吹过来,矗立在广漠的天和地之间的三幢英式小楼,虽然样式很简朴,但是却有着别具一格的优雅韵致。
二、十九世纪中叶——维多利亚时代的特色
资料:英国领事馆官邸:原设计者及施工单位不详,原有房屋包括领事馆办公楼共三幢,共有房间二十三间,领事馆舍有房间十三间。该馆曾于1944年武汉大轰炸之中被炸毁一幢,1946年重建一幢修理一幢,由上海冯发记营造厂承包,造价为2.62亿旧币。1990年之后再次维修。目前保留得最为完好的这幢楼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
资料记载:当年兴建英国领事馆,馆舍两层,三面皆有拱券廊式露台,外墙拉毛粉刷,入口设平台式门斗,屋面塔顶升起,侧面开窗作采光亮顶,室内楼梯设在门厅正中……
十九世纪的中期,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英国国内崇尚简朴克制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风尚也带到了英属海外殖民地。1861年建成的这幢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楼房,外观立体四方形,没有附加任何外墙雕饰。没有立柱,没有凸凹的石头雕刻,整块墙面是朴素的平面,拱形框架的门窗属于地道的古典主义样式,在简单的直线条的块面中掺上变换流动的感觉。红瓦覆盖的坡状屋顶,屋顶上耸立着两只砖砌的烟囱。奶黄色的水泥拉毛外墙墙面属于十九世纪中期最时兴的一种房屋装修的方式——在平板的墙面上起伏成浮凸的蜂巢似的块团,好像一件厚重的绣花外套,使楼房的外观显得庄重典雅。
和后几年建起来的法国领事馆不同,这幢小楼没有建造地下室,由地面起五步石头台阶上去进到屋内,大门朝南,朝着长江边。
如今原有的大门已经封死,由侧门进出。侧门位于原大门的左边,早年间大约给仆从进出的,在侧门小门厅右边壁上有一扇小窗口,齐人半腰高,两扇窗扇合起来为一个半圆拱形,涂了和墙壁一色的白油漆。猜想那是一扇用来端送食物和饮料的小窗口,窗口内的那一间房子当年可能是餐室。
小楼四面开着大玻璃窗,正面和右侧面各自筑有宽大的门廊。1952年,最后一位英国领事离开汉口,楼房收归国有,原来可以用来乘凉、休憩、观风景的镂空门廊全部用砖头砌起来封死,封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楼房正面二楼有一个很宽敞的露台,露台的栏杆原来是水泥镂空柱式,近年的一次修复工程中改成镂空黑色铁栏。
进门是一间门厅,对过有一木质楼梯通往二楼,楼梯很朴素的家庭的味道,棕褐色的楼梯栏杆扶手,样式十分简单,不花哨,属于十九世纪居室流行的样式,方头圆形的车木栏杆柱,笨拙而结实。
门厅里也安装了壁炉,在这幢房子里一共有六只壁炉,楼上三只,楼下三只,唯有门厅里的这一只壁炉至今完好地按照当初的样式保留,木质边沿,石头台板,镂空铁花炉体,扔进木柴可以燃烧起温暖的火,烟可经过炉膛内的烟道由屋顶烟囱散出去。散布在楼房上下的另五处壁炉都被拆掉。
除门厅之外,楼下有三间大屋子,安着大扇的镶玻璃的木质门,木头门扇厚重而结实,玻璃是十字格木条镶上去的。门厅与房间之间有一面墙是用木头镶玻璃做成隔断,推拉门的样式。居屋里面所有的玻璃一律是厚厚的刻花,年代悠久使玻璃的表面看起来有些发黄,反而更好看,和深色的木头框架搭配得很合适。
2000年,整幢小楼修缮一新,基本保留了原来屋子的装修样式,只是换掉了旧的木地板。原先的地板是小块的长条的立方体,深褐色,呈人字形镶嵌拼,由于年代太久已经磨损腐烂。新换上的木地板是片状长条形木板,色泽较浅,浅淡的橙黄色。
一楼房间显得很宽敞,面积约二十多平方米,大约是当时的客厅。内空很高,雪白墙壁上安装着一人多高的褐黄色的木质护墙板,颜色和门、窗、楼梯扶手的颜色统一。天花板上的石膏雕饰保留完好,和小楼的整体风格一致,没有当时时兴的那种繁复的彩色石膏花饰,只是在房间的四角顶拉出垂直简单的线条,饰以简单的流水花纹。这间房里边的壁炉,炉膛很早就被封死,墙壁上仍然保留着木质的壁炉框架,壁炉台面的造型简洁而优美。
楼下三个房间大约是这样区分的,客厅、书房、餐厅。餐厅和侧门门厅相连,以整面玻璃门相隔,餐厅旁边有一间小小的洗手间。客厅和书房呈L形相连,位于门厅进门方向的左边。两间房间有大玻璃门与室外的门廊相通,门廊以L字形状从正面和左侧面包围住小楼。
顺着方正转角的木头楼梯上二楼,楼上房间结构和楼下一样。楼下的门厅就是楼上的过道,过道边的两间大房间,大约在当年是主人的卧室和孩子的卧室。通往露台的那间大房子也许是起居室。起居室的大玻璃门通往外边的那个大露台(上文里提到过),露台属典型的地中海风格,砖砌镂空柱式围栏,宽敞而舒适,夏天晚上纳凉以及平日喝茶的悠闲所在。
当我走上露台的这一天,天气非常好,刮一点小风,凉凉的有点秋天的味道。站在宽大的露台上,抚着新近换上的黑色铁花围栏,栏杆内有几盆绿色植物开着花,红的和紫红的,阳光底下柔软地伸展着娇嫩的瓣。站在这个地方,当年可以看得很远,因为当年在这小楼的前面是一马平川,没有建筑没有遮挡,楼前绿草,楼边花坛,视线尽可能地往开处去往远处去,当年站在这里,看到的是长江浩浩东流而下……
如今站在这里,除了数米之外几乎贴住鼻子的楼房什么也别想看得见了。楼房之外另有楼房,层层叠叠地围住我眼前的这一块方寸之地。
三、汉口八十六年的英伦生活
1858年,英国海军将领英国特使额尔金率舰队沿长江考察,回到上海通报了考察情况,当即决定选九江、汉口两城市为通商口岸。此后才有了汉口开埠的历史。
额尔金看中汉口不是因为别的,看中的只是汉口的地理位置——他是乘着军舰来的,那一日,来到长江和汉水交汇之处,左岸是武昌,右岸是汉阳,隔着汉阳便是汉口。长江水流经到这一段,水流并不太急,江面也不算太宽,尤其是左岸的汉口,那时候的江岸上还是农田村舍,江滩十分平缓。作为一个有水上经验的人,额尔金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可以直接停泊大吨位船轮的天然良港,如果投资建设,将来远洋轮船能够从英国经上海直抵汉口,避免了货物长途运输中的辗转装卸,通商极为便利——至于其他的方面,当时不会在额尔金及英国政府的考虑之内。
1861年英租界在汉口划定,第一座房屋建设是英国领事馆舍,第二个大工程是修筑长江大堤,第三个建设便是英国殖民港口。从《汉口英租界略图》,可以看到长江沿岸的码头,除两个(一个是俄商行,一个是美商行)而外,英属码头共有八个(“怡和”为英属最大商行),沿江依次排列,用来装卸英国或者西方别国的进出口货物,同时也作为英国军舰的军港,停泊在长江上的英国海军军人可以随时登陆。上岸不远,顺着当年的宝顺路,也就是现在的天津路,一直往前走,过一条街口有一片花园,这里是当年英国海军的军人俱乐部,舰艇的官兵在汉口上岸休息玩乐的所在。英国军舰长年停泊汉口长江港,旨在保护英国殖民利益。
英国的军舰来了,海军来了,英国的领事馆建起来了,领事馆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来了,汉口海关建成了,海关的职员也来了,英国的商行和银行都来了,洋行的工作人员也都从英国从上海迁到汉口来了。英租界之内,竖立起洋行高大的办公楼,建起了私人住宅区,栽了树,铺了草,种了花,俨然一个与老汉口汉水之滨的商业街全然不同的西方世界。一些有钱的华人也慕名而至,他们在租界内或者租屋或者建房以便长期居住。1924年,有人撰文描述汉口当年的租界风景:“大厦连云,洋楼高耸,园圃夹于其间,林木葱郁绿叶参差,街道宽整,俄界用沥青,其他用细沙,洒水润之,时时清扫,无纤尘,较沪为优……”
租界内定有自己的法规和制度,每一个外国租界都设有一个巡捕房,设有自己的警察和军队,英国居民可以不受当地中国政府的治理和管辖。这种高人一等的殖民歧视,最终酿成后来我要提到的汉口1927年“一·三惨案”,英租界特权被国民政府废止。汉口英租界有着自己比较严格的管理方法,譬如在管辖地段“禁赌禁毒(鸦片)禁娼”,凡是抓到处以重罚,据说是为了严肃区域内的治安法纪。这样一来赌馆娼寮多数跑到了法租界里面,法国人特别喜欢玩乐,所以并不禁止。老一辈汉口人都知道,英租界里边最干净,法租界里边最浪荡。也许因为英租界里有一个特别的环境,安静,干净,不容易被外界打搅,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好几次的革命党人的地下活动都安排在英租界里边的私人住宅里进行。英领事馆驻留汉口的八十八年里,英国人(包括住在租界内的其他的英国人)基本上过着和当地人不相往来的、独立的、高华人一等的殖民主义者的生活。
英国人在汉口使用的奴仆多半是从印度殖民地带来的印度人,印度人在脑袋上红布缠绕成很宽的包头,中国人俗称“红头洋人”。
位于英租界的深处的领事馆官邸,算得上是租界之中的更为独立的社区。如果说租界在汉口是““国中”之国”,那么领事馆和领事官邸是““国中”之国”的首府,城市之中的一个庄园。当年领事馆周围方圆很大面积并不兴建另外的建筑,以草坪、花园以及围栏和四周隔绝。所以说像极了英国古老的庄园建筑格局,开阔的地域划分了相邻的位置,保持一块独立的天地。这样的别墅式的建筑体是不可能有相邻很近的邻居,采取的是相对封闭的十八世纪的庄园生活方式。
1861年之后,英国人在领事馆官邸敖近的长江江边,栽种大片草坪,铺垫细沙,建起了跑马道和网球场。
跑马,英国贵族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是领事馆馆员及眷属常从事的被他们称为高雅的休闲娱乐。到后来,骑马倒在其次了,主要是赌马。当年赛马会,由英国人倡议,俄、法、德商人相继参入,董事长是英国人。大看台对外开放,可容万人观看,另设小看台,建造精致,备了藤椅饮料和茶点,供赛马会的会员观看,由印度仆役看守,凡中国人,不论何种社会等级,均不得入内。重要赛马日,例如每一季的集合赛,俗称“香槟赛”,租界内的男女盛装华服乘马车出行。其中必有英国领事馆的官员及夫人。“每逢开赛之日,汉口市民万人空巷”,场内“人声鼎沸,万头攒动”。
1861年之后,英领事官邸开全武汉市的先河,最先有了电灯。英国商人集资兴办的“汉口电灯公司”,火力发电,专供英租界使用。不久,俄、法、德、日租界相继供电。那时候的汉口居民尚不知电灯为何物。1906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倡导和资助下,中国商人兴办水电公司开始对武汉市民送电。
1903年,武汉市街头出现了第一部小汽车,即汉口英领事馆官邸焙置的叫做“来路卡”的福特车,尖头引擎,没有电瓶马达,油灯照明,手摇启动柄发动,开动起来,引擎轰轰隆隆地响,车喇叭尖声怪叫,引得街市行人惊惧避之不及,以为是一个怪物。中国第一辆小汽车是1902年袁世凯从香港买进的一部德国车,为了讨好慈禧,虽然慈禧从来不坐。同年,上海开始从国外进口小汽车。驻汉英领事馆使用的这一部小车,比起上海,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住在官邸的英国人似乎不寂寞。离官邸不远有网球场和跑马道。隔不了几条街,在鄱阳街和南京路的交叉拐角,有一个称作“汉口波罗馆”的洋商总会,里边设有弹子房、桥牌室、滚球室、壁球室、阅报室、图书馆、大餐厅、酒吧、舞厅,专供英国侨民消遣,华人不许入内。
春、夏、秋三季,坐在游廊里喝下午茶;空气新鲜的春天和气候凉爽的秋天,在大花园里举行园会。一百年间,在汉口漫漫的冬日之夜,领事馆官邸的客厅里的壁炉燃着火,火光映着室内深褐色的护墙板,橙色的灯光从头顶上的天花板柔和地泻下——在短暂安定的日子里,过着和英伦岛一样平静闲散的生活。
四、英国驻汉领事馆闭馆记
资料:1919年英国驻汉口领事馆所管辖的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
英国驻汉口领事馆开馆和闭馆的时间:1861年(咸丰十一年)4月开馆,1941年12月关闭;1945年12月恢复,1951年4月30日关闭。
这样平静和闲散的日子并不是很多,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国家,身处在一个很想制服但是又不能够完全制服得住的东方国土,英国人的心并不是很安定,表面上优雅得很,高不可攀的样子,其实心里还是虚的,知道这样的生活不会太长久,心里最终还是希望着有一天回到自己的国家去,那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在八十六年的时间里,在这一座老房子里,有记载的有五十二名英国高级官员(总领事、代总领事、领事、副领事),来了走,走了来。查到一张“驻汉口英领事馆历任(总)领事姓名和任职时间表”,可以看到每一任领事或总领事的任期一般都不太长,任期最长的一位,1874年至1880年的庄延龄(E.H.Parker),驻汉口时间为六年。以后,随着历史年代离我们今天越来越近,英国驻汉领事的任职期也就越来越短,有的任职一年就匆匆离开了汉口,也许是回了英国,也许是调任到北京或者上海去了,再也不似以前那样做长时期地驻守。可能是由于现代交通发达的关系,从前,海船由英国穿大西洋、印度洋到太平洋到中国,航程数月;后来,科技发达了,航海业发达了,旅途时间自然变短,领事馆人员的调动也就频繁得多。我还注意到,凡属中国国内,尤其是在武汉市,发生了重大社会波动,在此期间,汉口英领事馆的办公人员明显增多,而且领事馆主要成员的变迁也更为急速。
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日军占领武汉,大肆杀掠破坏,对西方各国外籍人士居住的租界区(如法租界),或者是特别区(原英租界、俄租界、德租界收归国有后更名为特别区)概莫能外。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汉的总领事馆,加上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芬兰、葡萄牙、刚果、瑞士十国在汉的领事馆,仍然维持工作。那一段时间,对于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属于恐怖的战乱时期。家眷可能已经遣返归国,剩下来的只是男人,呆呆地坐在这一幢小楼里,守着这座长江中下游最大的城市,虽然早已经被毁坏得面目全非。小楼前面往日漂亮的草坪和花园,再也不会有心情去修整,一任藤蔓和野草乱长,恐怖和阴暗在领事馆官邸四围弥漫,昔日汉口的繁华已成追忆。
1938年底,默思总领事回国。1939年至1941年,达维森任英国驻汉口总领事(J.W.O.Davidson)。除他而外,领事怀陶禄、领事马德莫,也于1940年相继来汉。因为领事馆面临了世界历史上的非常时期——1939年9月3日,英国政府在欧洲对德宣战,1940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丘吉尔组成战时内阁,宣告要与德国作战到底——英国,与刚刚参与德国、意大利经济同盟轴心国的日本之间关系已经变得非常紧张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对轴心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关头。德、日、意轴心国和被德国占领国——法国、丹麦、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战时中立国瑞士等八国在汉口的总领事馆和领事馆继续维持工作。英国、美国、荷兰、比利时、挪威、刚果、芬兰七国的总领事馆和领事馆被迫关闭。日军侵华指挥官下令手下兵士,将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达维生和美国驻汉口总领事拘押遣送出境,强迫他们离开中国,其领事权宜由中立国瑞士领事馆代管。
1941年12月的一天,日本兵士冲进了汉口英国领事馆官邸,英总领事和领事被日本兵士从屋子里强行带走。同时,日本兵也包围了搬迁至宝顺路路口(今天津路1号)的英亚细亚石油公司大楼(今汉口临江饭店)楼上的美国领事馆,带走美国驻汉口总领事。英美领事馆官员是作为战俘身份被日本军人押解出中国国境。当年经此遭遇的英美领事馆官员,其心情的沮丧可想而知。对于一向傲慢海外的英美两大强国来说,这是一次奇耻大辱。战争是对人类的摧残也是对人性的践踏,原有的游戏规则统统作废,实行最原始最野蛮的弱肉强食准则,这就是所谓侵略者的“战时原则”。
1941年至1945年,英驻汉领事馆被迫关闭四年。
1944年12月16日,三名美军飞行员在执行对武汉轰炸的任务中,飞机被日军击毁跳伞落地后被驻汉口日军俘虏。日本兵采取了惨不忍睹的酷刑将三名美军飞行员残暴虐杀致死。得知这一消息,12月18日,美军派出飞机一百七十余架,对被日方占领的汉口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大轰炸——从一元路到黄埔路的日租界以内几乎炸了个精光,连同先前还“留有余地”的原英、俄、法、德的租界区也捎带着扔下了几枚炸弹。建在英租界内最显眼的地方的英领事馆馆舍没能够幸免,当天就被美国飞机炸毁一幢、炸损一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当年被日军强令关闭的汉口英国、美国、苏联、瑞典、挪威、比利时、菲律宾七国总领事馆及领事馆相继恢复办公。那一年,连同法国、丹麦,共有九国领事馆驻汉。
1945年,英国驻汉口代总领事欧灵顿(G.W.Allington)来到今天的天津路6号,他看见的是一片萧条一片荒凉,被炸毁的屋子,断壁颓垣,野草在疯长,剩下的一幢官邸小楼,门窗紧闭,面貌衰颓——过去时光不再回返。
1946年,曾经任过汉口总领事的施特立先生,重返故地重新上任,请来当时著名的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冯发记”,依照原来的式样重新修建英国领事馆及领事馆官邸。总之,英国人思念从前的日子,向往从前在中国异乡的那样一种惬意的生活,他们希望这次能够安定下来,恢复半个世纪以前的美好安逸的时光。他没有料到,一切并不是那么如愿,在这幢重新修复的英式小楼里边,英国人只住了六年。上一次,1941年,他们是被日本人强押着撵走的,这一次,1951年,是他们自己走的,虽然他们心里并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
1946年解放战争胜负的结局,是西方各国当初连想都没有想到的。与先不一样的是,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政局,早已经由美国人充当了主角,但无论怎样先进的美式军事装备都没能挽回蒋介石军队在中国内地的全线崩溃。此时的大英帝国已经力不从心,数年的欧洲战事耗尽了它的心力和精力,南亚印度的殖民管辖如同热带雨林中的沼泽陷住了它的脚,当年在中国的威威赫赫的声势早已不复重现,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经现出了日薄西山的苍凉。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的西方各国,以为这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权利转换,过不了多久,中国的局势还会照先头的样子恢复过来。他们有过经验:上数一百年,中国从没有过几天安定的日子,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战事频繁、政权更迭,但即便如此,西方各国的在华势力从来坚如磐石不为所动。于是,他们打算留下来静观其变。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美、英、法、挪威、瑞典、丹麦六国领事驻汉。英国驻汉总领事默思(1934年至1938年,曾经任过英汉口领事馆总领事,前面提到过他在汉口侨民中组织的抗日募捐活动)是个中国通,也是个汉口通,英国政府再次派他前来,可能是对政权变更后的中国的密切关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日,美国政府特别选在这一天关闭了美国驻汉口总领事馆,其他各国领事馆也随之陆续关闭,各国驻汉领事馆官员开始撤离回国,英国驻汉口领事馆仍然坚持工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西方称为“韩战”),中国参战。中国与西方本来细若游丝的联系自此彻底断裂。1951年4月,英国驻汉领事馆关闭,正式撤馆的那一天,最后一位离开汉口的英领事馆官员是代总领事赖尔先生。从1861年(咸丰十一年)4月开馆,至1941年12月被迫关闭,从1945年12月恢复,到1951年4月30日再次关闭,英领事馆在汉驻留的时间前后达八十六年。
那一天,天朗气清,领事馆官邸前面鲜花怒放红瓣似火,草色青青往江边铺过去,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江水浩大地没有声息地从这一段江堤边流过——赖尔走出官邸的拱顶大门,他看到的就是这一番春天的景象,也许,那天,他根本就没有心情欣赏。走下五级石头台阶,两扇木框玻璃门在他的身后关上,这幢红色坡状瓦顶奶黄色墙面的两层砖木小楼房的大门就这样在他的身后永远地关上了,他离开汉口,那一段历史结束了。之后,我猜,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八十六年,在汉口,这段时间非常漫长,包裹着许多不被我们知道的故事在里边。岁月发黄了,小楼仍然立在当年的地方,物是人非,人可以离开,房子的主人可以变换,但是房子还是那一幢房子,它用它的语言叙说着当年的一切,它希望我懂它说的话。
翻看一本书叫《历代英王的生平》——维多利亚女王戴着王冠穿着大开领的丝绸镶毛皮的大篷裙,在她的王宫的窗前端庄典雅地坐着。画像上,她很年轻,很美,很骄傲。在她统治英国的“1848年”,那一年对于我们来说,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历史书轻轻一翻便过去了。
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长达六十四年,从一个单纯的女孩子到一个性情乖张的老太婆,一段漫长的岁月并入中国的历史。
过去的已经离开我们了,已经消逝了,即使写出来,我们谁也不可能再改变什么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