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函数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的调用方法不正确twentyfifteen 域的翻译加载触发过早。这通常表示插件或主题中的某些代码运行过早。翻译应在 init 操作或之后加载。 请查阅调试 WordPress来获取更多信息。 (这个消息是在 6.7.0 版本添加的。) in /home/hotguyinfo/journey.ca/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中山大道改造升级后美不胜收 最全逛吃攻略出炉 – Journey.ca 白菜价环球旅行

中山大道改造升级后美不胜收 最全逛吃攻略出炉

武汉晚报、武汉晨报

图为炫彩汉口 百年老街再现大武汉辉煌 楚天金报记者万多、曹大鹏 通讯员茂品摄

图为中山大道新貌 楚天金报记者万多、曹大鹏 通讯员茂品摄

图为焕然一新的吉庆街 楚天金报记者万多、曹大鹏 通讯员茂品摄

图为画风清新的民众乐园 楚天金报记者万多、曹大鹏 通讯员茂品摄

中山大道最美雕塑吸引眼球。 武汉晚报记者金振强 摄

本报记者孙珺 刘兆阳 钟磬如

【编者按】

城市之根、记住乡愁的中山大道;慢享生活、诗意栖居的东湖绿道;艺术之窗、人文地铁的6号线;直达机场、同步全球的机场线;专行公交、快速出行的雄楚大街BRT……五大工程同日迎宾,覆盖三镇,不仅在城市建设史上绝无仅有,也极大提升城市的气质和市民生活品质。

本报今日推出《大城盛事》特刊,以4个版的规模,为您打探这五大工程的出行、购物、美食、美景、玩逛等服务全攻略。




昨天傍晚6点,中山大道正在进行最后的换装:江汉区城管委清扫一队几名环卫工握着高压水枪冲洗路面的灰尘和泥浆;园林工人将一盆盆紫杜鹃摆上花坛;水塔前的小广场上,工匠们给隔离桩补上最后一道黑漆;艺术雕塑《融》前,施工人员逐一检查工艺细节……今天,这条百年老街将以崭新姿态迎接武汉市民!

美不胜收的新中山大道,怎么逛最过瘾?本报记者提前打探、搜罗,制作出这份中山大道全攻略。

·好吃的·

想吃老字号手工点心要早排队

中山大道吉庆街里的冠生园、汪玉霞等老字号都会在上午10点前开业,店里的手工糕饼因人工现场制作,量不多,想买早点来排队噢。“碱酥饼、喜饼……这些在超市都买不到。”汪玉霞经理曾涛告诉记者。此外,市民还可以买到牛角酥、京果酥糖、云片糕等年货。

“我们会推出两款爆款,一个是100%纯绿豆糕,一个是鲜牛奶做的蒸蛋糕。”冠生园店店长说,此外,还有武汉人回忆里的肉香饼、小哈斗、蛋心圆都会出现,30元不到能称一斤。

吉庆街吃“最全早点” 热干面多吃多送

老通城的豆皮都是老师傅亲自指导操刀,系列白酒也将亮相,价格从80多元到三四百元不等。民生路以及吉庆街上的两家蔡林记热干面为了迎接开业,都在大方地“送送送”。

吉庆街沿中山大道门店还汇聚了一排好吃的,骏骏牛肉粉店第一分店、老巷子臭豆腐、十三码头等。其中,在十三码头可以吃到武汉最全的早点,还能看到老艺人现场表演。青山炸肉四大天王之一——五仲炸肉也挨着汪玉霞、冠生园开店了,市民可以来点串串。

有“调调”餐厅美味与颜值并存

新佳丽广场负一楼的happy站台是“吃货”天堂,除了继续迷恋BT鸡翅、烤鱿鱼外,还可以留意一下新引进的有“调调”的餐饮店,比如矿泉水煮海鲜的张鲜记、大奔头烤牛蛙店里的烤鸭肠、超大香肠芝士热狗、泰国空运来的金枕头榴莲做的披萨、老成都最正宗的冷锅串串等。

凯德新民众乐园2000平米的特色创意型餐饮街区聚集了特色日本料理、菜包饭韩式餐厅、花艺咖啡店等,开街全场5折再减现。以复古穿越为主题的重庆火锅店,从店内的装饰到员工的服装无一例外都是古代装束风格,店里的服务员都是颜值超高的帅哥。下午3点,各餐饮商户还会拿出各自的招牌菜,请市民吃“霸王餐”。

·好玩的·

看“民国风情印象汉口”大汇演

上午10点,凯德新民众乐园中庭, 武汉市文化局举办的“民国风情 印象汉口”大型汇报演出开场。

节目包括情景舞蹈《过早》、杂技《顶碗》、舞蹈《火炉印象——三伏天》、笛子演奏《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节目。

此外,中山大道开街展演周活动将在人民剧院上演,为市民奉上经典京剧、汉剧、楚剧表演,并推出20元和30元的惠民票价。

长生堂做个大波浪价格40多元

车站路的长生堂交到了“新生代”接班人手中。一楼是沙龙会所,二楼是专业美发,还辟出了一块专区,专门为顾客提供传统工艺服务,从业30多年的老师傅做大波浪、修面等。

工艺大楼摆出纯金黄鹤楼

正在装修的武汉工艺大楼开街当天不能迎客,但12块招牌大橱窗会亮相。橱窗全都换成了防弹玻璃,因为开街当天会摆出由金叶珠宝打造的一座30公斤的纯金黄鹤楼,包含鎏金、花丝镶嵌、锤揲、金银错、掐丝、炸珠等八大工艺,美轮美奂;还有耗时3个月完成的如意金箍棒,长2.8米,直径12厘米,净重50公斤,采用立体浮雕等多种工艺打造而成,制作时模具就有60套;以2公斤和5公斤的千足金铸造的两个规格2010年南非世界杯等。

世界名猫“空降”

凑热闹的来了!布偶猫、加菲猫、蓝猫、豹猫、波斯猫、东短、苏折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世界名猫空降新佳丽时尚广场7楼,喜欢软萌宝贝的可以去玩玩。

武汉美术馆 武汉晨报记者苗剑 摄

三德里“口袋公园” 武汉晨报记者苗剑 摄

长青广场 武汉晨报记者苗剑 摄

水塔 武汉晨报记者苗剑 摄

长生堂 武汉晨报记者苗剑 摄

·好逛的·

中山大道美景不容错过

黎黄陂路步行街:位于中山大道与沿江大道之间,街道长约600米,分布着十多幢异国情调的欧式建筑。

三德里:位于中山大道海寿街与车站路之间,是武汉最早的里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武汉美术馆: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口,前身是1931年落成的金城银行大楼、一栋现代主义风格的经典建筑,楼前的小广场上点缀着喷泉和花坛,是一个绝佳的休憩场所。

水塔:中山大道与前进五路交叉口,是老汉口最早的一批高层建筑,武汉人心目中的历史地标。

艺术雕塑《融》:位于大洋百货门前广场,是中山大道的“镇街之宝”,造型脱胎于莫比乌斯环,象征着城市的悠久历史与生生不息的未来。

中山大道沿线绿化:4.7公里的街道上栽植了一千余株行道树,包括梧桐、银杏、红枫、桂花、石楠、樟树等树种,形成四季交替的美景。

口袋公园:集中在大智路至一元路段的开放性路边绿地,地面铺着红砖,摆放了座椅,夏天可乘凉,冬天可晒太阳。

景观灯:共亮化建筑110处,景观灯每晚亮3小时,冬季亮灯时间为晚上6点半至9点半,夏季为晚上7点至10点。

·好买的·

借开街百货掀起年终“折扣战”

上午,凯德新民众乐园全新亮相,各种潮流服装、饰品等小店迎客。新民众乐园还请来了民间的手工达人,搬来“民众吐潮市集”,汇集各种手工小物件,价格实惠,喜欢淘宝的市民可以前往。

江汉路悦荟广场沿街的一些品牌店月芽儿、雅黛丽、达芙妮档次中等,价格实惠,适合年轻人,趁着开街清仓。大洋百货的Only、SELECTED等时尚品牌均打五折,今起冬装出清一折起;王府井百货,流行时尚品牌满100元减50元起、男装满99元减50元;中心百货罗志祥潮牌五折;新世界百货时尚店,百丽集团旗下品牌一口价后,再100元减20元。

·好用的·

沿街22座公厕24小时开放

公厕:中山大道沿线两侧共分布着22座公厕,这些公厕全部24小时开放,并按照星级公厕标准保洁,干净无异味。

公共自行车站点:共有8个站点,分别是前进一路中百超市站、江汉路万达广场站、前进五路水塔站、市二医院站、游艺路站、武胜路荣东社区站、武胜路家乐福站和江汉一路普爱站。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汉口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19年后,中山马路命名为中山大道,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最早一条以“中山”命名的城市马路,中山大道铭刻着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深刻印记,见证了风云变幻的时代进程,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为国家富强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现场。

昨日,在“中山第一街”中山大道改造升级、即将开街之际,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地标建筑,感受这条百年大道的今昔之变。

从修建后城马路到划定生态控制线:

“城市之根”开启城市化

空气温凉,阳光金黄。昨日中午1时半许,记者站在中山大道大洋百货门前,眼前一片忙碌施工景象,3台翻土车同时施工作业,不少市民驻足围挡外,从空隙处探望。

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分院院长刘凯敏,指着大洋百货门前一块空地说,这里就是“绿岛”景观所在地,地面将铺设红砖,中间留出一条弧线,铺仿古青砖,以纪念汉口城堡。

刘凯敏比划着前进五路到六渡桥的狭长区域,“绿岛”规划长度170米,中山大道改造完成后,地铁6号线将在其下方穿行而过。

110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拆除汉口城堡,修筑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即中山大道前身。为纪念这段筑城史,中山大道上规划了两处装饰品:一处为4米高的柱形“精神堡垒”,刻上后城马路的历史故事;一处为红砂岩展示区,展示当年张之洞筑路所用原材料。

很快,中山大道从汉口边缘“后城”一跃成为繁华中心。中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春舫说,中山大道近江汉路一段是当时的金融贸易中心,遍布银行大楼;向西面延伸,是当年的“华界”,南洋大楼、民众乐园、水塔、总商会、中国银行等鳞次栉比。

将百多年来武汉地图,按时间排开,可以看到:1870年时,从城市面积看,武汉还只是依偎在长江、汉江边上的两只小“虫蛹”;到1910年,后城马路使汉口迅速扩张,沿长江线性生长,而后武汉三镇沿两江继续拓张,向远城区外溢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1+6”城市空间形成,武汉城市格局实现华丽蝶变。

今天,武汉市域总面积为856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520余平方公里,市域境界长度(边界周长)接近武广高铁的长度。这意味着,高铁以时速300公里围绕武汉跑一圈,需要花上3个多小时。

今天的武汉,已不再单纯追求面积之“大”,明确提出布局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个大型放射形区域为生态绿楔,不再开发。今年10月1日,《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的地方立法,《条例》对生态底线区、生态发展区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为城市生态划出“铁线”。

从中山大道底定城市格局、打开城市空间,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锁定城市增长边界,武汉百年城市化进程,从此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从水塔、电车到地铁网:

近现代事业引领城市成长

昨日下午的汉口水塔,高大、澄明。四周是热闹的工地,站在尚未通车的马路中间,大洋百货、佳丽广场、江汉路地铁口尽收眼底。

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站在水塔前,望着眼前的一切深有感触。他告诉随行采访的长江日报记者,我们脚下的这条大道,一百多年来一直引领着武汉乃至中国的都市化潮头,“改造一新后的中山大道,将会继续凸显这个特征”。

1906年,几乎在后城马路修建前后,浙江商人宋炜臣联合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取“水火既济”之义,发起筹办汉镇既济水电公司。3年后,汉口水塔与为之供水的水厂一道建成,让武汉人喝上了第一口自来水,供水人口一度达到10万之众。

“汉口水塔之设,在中国多年处于领先地位,规模上也堪称翘首,是多少武汉人的骄傲。”张笃勤介绍,汉口水塔塔高40余米,一度是武汉最高建筑,在很长时间里定义了城市天际线。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电报局。公交、医院、银行、仲裁、信托等兴办都位居全国前列。

视线离开水塔,转向对面。人们会清晰记得,从大洋百货到佳丽广场一段短短路面,每天早晚高峰,公共汽车交织密集,每天吞吐着巨量乘客。

1929年,武汉人第一次坐上公共汽车,16辆美国雪佛兰改装的单开门“凸鼻子”客车行驶在中山大道上。随着城市发展,“凸鼻子”变成“长辫子”电车。

根据今天中山大道改造规划,传统车辆车型大幅减少,大量新型能源车上路。“长辫子”电车不会消失,更多作为“城市景观”出现。武汉地产集团某部负责人黄永华介绍,中山大道一系列全新的智能化站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建设。

从佳丽广场往东,几步路远,是江汉路地铁站A出口。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山大道电车站台。

目前,武汉有11条地铁线在建。未来5年,武汉地铁将平均每年开通两条线路。到2021年,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将达到400公里,基本形成覆盖主城和六大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

中山大道位于这张地铁巨网的核心节点。

张笃勤认为,城市之所以异于乡村,现代城市异于传统城市,不仅仅在于人口和住所的简单聚集,更在于公共设施及相关软硬件、城市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就此而言,中山大道堪称武汉的先进之路。

从水塔、电车到地铁,城市百年发生质变,中山大道始终引领时代风气。中山大道的成长,表征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成长。

从革命舞台到未来梦想:

中山大道见证人民不息的奋斗

昨天下午,在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前,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铺设地面,三种不同花纹的地砖铺装讲究,青灰、古朴的街道与眼前的这栋大楼交相辉映。

1926年,随着北伐节节胜利,大革命重心转移到武汉。当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首批到汉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入驻南洋大楼办公,出入着国共两党的大批重要人物。

“可以想见,当年一定有无数共产党人,在中山大道上为中国革命忙碌奔走,从事着一个个足以改变历史的谋划、行动。”张笃勤说。

在不远处的中山大道与三民路交会处,记者看到这里的一栋小楼已基本复建完成,顶楼上的红色招牌写着“初开堂”三个字。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王汗吾告诉记者:“大革命时期,这里是著名的长江书店。这间书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设立的出版印刷机构之一,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开设的一家书店。”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从南洋大楼走出,开始走向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张笃勤说,南洋大楼见证了大革命的高潮和失败,共产党从巨大挫折中重新站起来,开始新的奋斗,直至革命胜利。

专家介绍,抗日战争、保卫大武汉,以及工人运动、献金运动等都在这里留下重要历史印记。当年,中共为支援抗战,发起献金运动,中山大道见证了武汉市民走上街头、排队捐钱,一致抗日的民族热情。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兵团也正是从中山大道入城,自发列队欢迎的武汉市民将宽阔的中山大道挤得水泄不通。

中建三局中山大道项目副总经理汪明军在南洋大楼施工现场告诉记者,作为中山大道改造的示范段,这一地段施工已接近尾声。示范段的工程标准非常高,人行道将铺设10厘米超厚的花岗岩,可防路面积水、溅水,人行道扩宽至12米,“市民行走在中山大道,踏访各处历史旧址将会更方便”。

从风雨南洋大楼到武汉解放,再到中山大道改造升级即将开街,承载潮流、时尚与现代的市民生活,这条大道呈现一代代人为梦想不停前行的形象。

中山大道38栋老建筑的立面修复,由11位资深专家分工负责。长江日报记者昨获悉,38处老建筑已有九成完成立面修复。

参与此次修复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丁援说,这是武汉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大范围,修复历史街区老建筑。

通过修复,一些武汉百年地标露出了真容。

  汉口水塔重现百年老墙

作为此次修复中的一号建筑,汉口水塔的修复工作已于今年10月全部完成。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李钫表示,此次修复还原了水塔的原始墙面。

汉口水塔建成于1909年,高7层共40余米。它的出现,使武汉成为继上海、广州、天津之后,全国第4座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水塔还充任消防瞭望,向市民传报火警。

李钫说,10多年前,由于建筑外面的清水墙风化比较厉害,当时的业主用平均厚达3.5厘米的水泥砂浆涂抹,将原本的墙体覆盖。这次修复,100多名工匠用锤子、钻子慢慢敲打,花了20多天,将8个面上的水泥砂浆全部敲掉。找到原有砖墙材料后,施工人员又利用同样的砖粉对破损区域进行修补,让百年老墙得以重现原貌。

据介绍,修复中,还专门为水塔重新铺设了水管。如今,水塔与周边景观、绿化相互辉映,构筑了一个可供市民回忆的公共空间。

 汉口总商会旧址恢复水刷石真身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斌负责修复汉口总商会,拿到任务后,他第一时间开始寻找建筑的历史资料。

20世纪初,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到武汉寻找商机。1919年各界商贾筹资建立了汉口总商会大楼,1921年元旦正式启用。由于地处市中心,这栋大楼成为当时政治、经贸、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地。

汉口总商会旧址曾在1998年修复过,但现存资料已不完备。李斌及他的团队走访了当年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最终决定恢复建筑物的原有材质及施工工艺,恢复总商会原有的水刷石外墙,保留并恢复大门两侧的侧门、原有的线条、花饰及装饰构件。

“一定要原材料,一定要原工艺”。为了找到最初外墙的原始材料,李斌做了近20个样板,反复对比,含砂量、色彩比、石子粒径大小,怎么勾缝、用不用浆,所有问题,事无巨细。

如今,汉口总商会已恢复水刷石真身,高高挑起的拱门,大气庄重。走进大门,巨大的穹窿覆盖整个大厅,主厅空间高旷明亮,重现当年的盛况。

 武汉最早里份露出建筑本色

位于汉口大智门车站前的车站路附近的三德里,建成于1901年,经文献考证,是武汉最早的里份。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刘炜负责三德里老建筑修复,他说,此次修复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尽最大努力还原老建筑原貌。

115岁“高龄”的三德里,前后曾经过近10次修复,墙体立面被刷了多层真石漆、石灰、灰色水泥砂浆等,建筑多处外侧有棱角的位置被裹上了厚厚一层水泥外墙,墙体局部还贴了瓷砖。

“还原这样的建筑难度相当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细心程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刘炜介绍,施工人员首先拆除外扩的水泥墙体,再用化学药水一点点清洗真石漆,仅这个过程就花费了3个多月。

经过层层“剥离”,他们发现原来建筑是红色的清水砖墙,其材质、颜色、质量放到现在也属上乘。露出原貌的墙体有局部破损,他们根据原来砖墙的颜色、材质,配比成砖粉进行修补,一点一点恢复了三德里建筑本色。

 揭秘“修旧如旧”幕后故事

  老建筑“洗澡”意外洗出原貌

  昨日,中山大道改造工程现场,工人正在粉刷老建筑 记者陈卓 摄

    记者黄师师 王亚欣

本次老建筑修复,如何实现“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有风貌?昨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修复的多位专家,了解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清水“洗澡”,洗出老建筑原色

中信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温四清此次负责3栋老建筑的修复。此前,他从未见过它们的真实面貌。“不止我,大多数武汉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

很多老建筑曾用奶黄色涂料或真石漆粉刷过外立面,原貌因此被掩盖。以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为例,本次修复之初,专家为要不要去掉建筑外立面的真石漆争论许久。考虑到去掉可能会对建筑造成破坏,专家最终决定保留。

“虽然保留真石漆,但老建筑年代久远,‘澡’还是要洗的”,温四清回忆,施工人员准备好高压水枪,实施清洗。在清水冲刷下,竟发现真石漆逐一脱落,建筑原有的水刷石饰面自然显露。

原来,那层真石漆覆盖得并不均匀,局部已经鼓起或脱落,在水的高压冲击下,自行脱落。

恢复了天然质感的水刷石饰面,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色泽庄重美观。温四清说,就好比人洗干净了脸,看上去干净又舒服。

据介绍,为了避免化学品对建筑的腐蚀,造成二次损害,这次修复,统一采用先清洗再修整的方式。

这一办法屡屡奏效:中山大道889号被涂料覆盖,冲洗后露出原有的青、红两色砖石交错铺陈的墙面;中山大道891-903号原本外观模糊,工人用高压水枪冲洗3遍后,建筑原貌显现。

重现临街小院,恢复建筑结构原形

在岳飞街28-34号,有一栋红灰相间的两层小洋楼。与普通临街建筑不同,该楼一楼门面并非紧临街边,而是向后退出一平方米,留出一处小院子。这在寸土寸金的中山大道街区,显得很特别。

“留出小院子是有意为之,为的是还原建筑当年的形态。”参与此栋建筑修复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保峰说,岳飞街28-34号紧邻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据推测,可能是和利冰厂高层管理人员的住宅区。

李保峰说,住宅楼首要的考虑是安全,如果门直接面向马路,老人、孩子出门有安全隐患。当年的设计者便将门与马路之间留出缓冲带,变成一处小院子,可谓设计巧妙。后来,建筑功能发生变化,院子被当作临街门面,当初的痕迹被淹没了。

此次修复,李保峰对岳飞街28-34号的结构进行还原,精致的小院子得以重现。

比对旧照,还原设计细节之美

中山大道891-903号,历史用途已不可考,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李春舫推测是一栋高管住宅楼。

修复之后,它的墙面由灰砖和红砖拼接而成,建构分明、层层递进,一楼和二楼的衔接处,红砖呈现曲面。特别是外墙上一组呈“一”字排开的装饰物,由近乎相同的圆柱形红砖组成。

如果你走近,可以从每块砖形状的略微差异中,看出当时修建者的手法,但远看又整齐、统一,让人惊叹他们技术的高超。

李春舫说,修复过程中,施工人员曾提出把门前水泥石阶改成更时尚的护栏样式,他没有同意。

据了解,本次修复,专家们尽力还原当年建筑设计者的巧思,一片瓦一块砖也不随便更改,修复后的老建筑呈现出许多细节之美。

修复后的甲子大旅店,每扇窗户上多了一个折叠式枣红色雨阳篷。负责修复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谭刚毅介绍,比对旧照就会发现,甲子大旅店最早确实统一配有雨阳篷。

“雨阳篷除了装饰建筑,还有调节室温的作用”,谭刚毅说,这种设计考虑到了武汉夏天酷热、冬天湿冷的气候特征,十分巧妙。现在重现雨阳篷这一细节,是对原设计的尊重。

本报讯(记者胡毅)就冲着记忆里的那口豆皮味,也要来尝尝。昨日,伴随着中山大道改造后重新开街,阔别武汉10年的餐饮老字号“老通城”回归。

  上午10时,长江日报记者抵达位于新吉庆街的“老通城”,排队人流从收银台到了店门口。不少人因为没有座位,端着豆皮站着吃。熟悉的红底黄字招牌,背景墙上图文并茂记录着老通城百年发展历程,店内陈设米色沙发配同色餐桌椅,10余个台位,格局类似快餐店。

  家住武泰闸的袁女士一早与丈夫乘地铁赶过来。“30年前在这边过早常吃‘老通城’豆皮,皮薄糯米松软,搭配的臊子有嚼劲,那味道怎么也忘不掉。听说今天重新开张,冲着那口豆皮味,起早床过江也要来尝尝。”

  家住江汉二路的王婆婆打小就是吃着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长大的,昨日她告诉记者。“20多年前,差不多2块钱一盘豆皮,几天不吃就欠得慌。现在,记忆中的‘老通城’回来了,肯定第一时间来抬庄。”

  重新开张的“老通城”,三鲜、牛肉豆皮依然是主打,价格分别为每盘7元、12元。品尝着新出锅的三鲜豆皮,袁女士感叹:“以前吃的老通城豆皮,臊子里的卤肉被酱汁浸满,糯米也蒸得恰到好处,有嚼劲又不沾牙齿。今天来,就是想把当年的味道找回来。”

  尝过新版老通城豆皮的不少年轻人表示,蛮好吃。家住南京路的90后女孩吴慧端着一碗牛肉豆皮说,以前没吃过老通城豆皮,听妈妈说是全武汉最好吃的豆皮,赶着开张过来尝鲜,觉得味道很棒,皮香肉嫩口感Q弹,“比楼下过早摊子做得好吃多了”。

  据介绍,武汉“老通城”是以三鲜豆皮而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曾坐落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有“豆皮大王”之称。10年前,因修建长江隧道,“老通城”关门。

  “老通城”吉庆街店店长昨向记者透露,此次在武汉市餐饮协会牵头下,“老通城”借势中山大道改造,在新吉庆街重新亮相。开张前,新店找到“老通城”豆皮第4代传人曾师傅,学习传统豆皮制作工艺,再融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进行改良。“传统‘老通城’豆皮坚持使用猪油,臊子里的肉和竹笋都用秘制酱料卤制,这些精髓都保留下来。传统豆皮臊子里的猪心、口条等,经过改良用其他食材替代。希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做出符合当下人口味、老少都喜欢的新版‘老通城’豆皮。”

  业态升级带动销售翻番

  中山大道老字号门前排起长龙

  中山大道,武汉百年商脉,昨日重现。

  在汉口商业博物馆,分门别类整理了汉口老字号,布匹、绸缎、金号银楼、餐馆酒楼、钟表眼镜、文化用品等,汉口老字号超过113家。

  现在,17家老字号原址迁回,同时6家老字号落户吉庆街。改造两年后开街首日,记者在中山大道现场看到,只要是老字号,门口的排队长龙直至路边。

  上午11时的蔡林记,武汉人拿着热干面在路边吃的景象重现。五芳斋的负责人吴峻告诉记者,中山大道老新结合,将老店元素导入,百般滋味一口回味,“可以说武汉的传统风味,都能在中山大道找到了,前两日的日均销售额已经翻番”,他说。吉庆街入驻的老字号还有冠生园、汪玉霞、黄鹤楼茶叶等。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人行横道大幅拓宽,中山大道业态在地域上进行了分门别类,一个街区一个特色:吉庆街至南京路,美食一条街;美术馆为文化用品一条街;保成路到原六渡桥天桥路口,婚纱摄影;武汉工艺大楼一带,以工艺品黄金珠宝为主;江汉路到大洋百货,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百货业态。改造前常见的各类小吃,隐蔽到了主路的背后和Happy站台内,杂乱一扫而空。

  “干净!洋气!”一大早从北湖赶来的王女士10年前家住永康里21号,昨日她坐在永康里街头博物馆的竹床模型上,一边回忆当年一家人在路边用竹床纳凉的情景,一边感叹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带来的新鲜感。

  来自澳大利亚的迪恩·图希昨日在中山大道观光,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涂笛音”。在他眼里,中山大道堪称完美,作为武汉女婿的自己要常回来看丈母娘。

  中山大道业态升级是全市近年最大规模的商业提档升级,涉及商家580家,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记者从商务部门获悉,昨日开街仅完成业态调整的一部分,预计调整在2017-2019年间完成,向国际知名商业大街看齐。